沐鸣娱乐


        安徽大学 :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何念台

        “如果当初一流学科选文科”,这是过去5年 ,在安徽大学时常被提及的一个假设。

        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大幕拉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时代 。首批入列“211工程”的安大,以自定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首轮“双一流”名单;同时也是进入名单的安徽唯一省属高校。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开发布。由于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等原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宁波大学力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6个建设学科被公开警示(含撤销)。相关学科2023年将接受再评价 ,届时未通过评价将调出“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

        公开警示“杀伤力”巨大,在安大校内外备受关注 。有网友2022年2月17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安徽省委书记建言,如果安大2023年再评价通不过 ,“将会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和安徽人民的重大损失” 。安徽省教育厅一个月后回复,将通过经费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高端人才引进等措施 ,力争安大顺利通过再评价。

        据安大官网报道 ,2月23日,安大召开了高规格的“双一流”建设推进部署会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出席。校长匡光力在会上指出,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因为基础薄弱、起点低、建设时间短等原因,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未达到预期。

        事实上 ,早在2021年9月 ,安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坦言,安大“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流学科必然会面临挑战 ,未来也还可能会遇到困难” 。

        “双一流”建设是选择优势学科还是亟需学科,学科“名额”是不是重要因素 ?所需的人 、财、物怎么优化配置 ?如何面对和规避“下车”风险?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承担何种使命?安大过去5年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魄力

        “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爱在安大”,是安徽高校间经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它也从侧面反映出安大长期以来的一种校情:教学科研成绩一般,缺少实力突出的优势学科。

        安大是“211工程”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首批入列高校,也是安徽唯一入列的省属高校。办学近百年来 ,安大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

        安徽大学: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安徽大学。资料图

        然而作为一所综合型大学 ,安大长期以来文科较强、理工科较弱,缺乏头部学科。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安大参评的24个一级学科  ,最好的成绩只有B 。其中,安大自定的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C 。

        安徽大学: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2017年安徽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多位安大教师及安徽高教界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安大多年来学科建设比较平均,文科相对较强,工科近年来才逐步成长。至于材料学科 ,此前一直放在物理学院 ,安大建制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直到2021年5月才正式成立。这已经是第一轮“双一流”建设评价截止时间后的第5个月。

        对安大这样的地方高校来说,一流学科的选择极具挑战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此 ,陈诗一在前述受访中认为 ,“这需要非常大的魄力 。”

        安大选择材料学科的最重要原因,官方公开信息及陈诗一受访报道的说法是: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急迫需求。

        安徽省教育厅官网2020年9月17日发布的《安徽大学全面完成“双一流”建设周期目标和任务》一文指出,安大落实安徽省委 、省政府提出的“争一流、重服务 、创特色”要求,“双一流”建设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战新产业 ,优先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 ,带动了安大整体建设与发展;以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为主攻方向,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增强了助力区域战新产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安大所在地合肥被冠以“霸都”“黑马”“新一线城市”“最佳风投城市”等称号,其重点打造的“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 ,概括了合肥发展战新产业的理念。安徽是一个创新型省份,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材料紧密相关的战新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据前述陈诗一受访文章披露,这正是安大当时选择“双一流”学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017年,安大没有选择相对容易出成绩的文科专业作为“双一流”学科,而是下决心做难事,瞄准国家战略需要 、瞄准安徽合肥的发展方向 ,发展“新工科” 。

        “现在回过头再看 ,我感觉当时学校选一流学科有很大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确实不容易。”陈诗一在前述受访中感叹,“这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啊。”

        名额

        放弃选择文科,被视为安大“双一流”建设的压力之一。

        “如果我们当初一流学科选文科,比如徽学 ,这个成绩不是响当当的吗?”在前述受访报道中,陈诗一也提出了这个假设 。

        安大徽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安大古文字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安大也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首批成员单位 ;安大的法学、经济学、英文等都是传统强势学科 。

        选择传统强势学科就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A-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均被评为B ,但上述学科此番也被公开警示(含撤销)  。

        在题为“如何看待安徽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估中被给予公开警示”的知乎问答中,一位答主指出 ,“(安大)如果换成计算机或者电子或者人文社科,名额少竞争大,我们短时间更无可能。”

        这位答主从学科高校“名额”数量的角度分析认为,30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名额最多。安大计算机专业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但计算机只有14个名额,多由985强校占位。至于文科,多数只有5个左右名额甚至更少,安大虽然基础稍好却也无法撼动人大、厦大、武大这类老牌文科强校。

        “可以说,安大虽然选择了材料这步险棋,但也是瞧准了再走的,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了决定的,也是基于如何最大可能保住双一流做出来的 。”这位答主还建议外界不要因此“指责”校领导。

        澎湃新闻注意到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 ,学科高校“名额”数量排在前5的依次是:材料科学与工程30所,化学25所 ,生物学16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并列14所,生态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并列11所 。

        其中 ,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的,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理工类院校,也有郑州大学 、南昌大学等与安大一样的中部地区省属高校。不过,在2022年2月以该学科被公开警示的 ,只有安大一家。

        经费

        安大拥有32万毕业生,3.5万多在校生 ,此番被警示备受校内外关注和讨论 。在知乎网上 ,前述问答截至3月29日浏览量接近77万次,100多位答主参与讨论。

        安徽大学: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关于安大“双一流”被公开警示的知乎问答。知乎网截图

        100多位答主分别从学科选择、人、财、物、再评价结果等角度,对安大“双一流”建设展开分析。其中,安大经费过少几乎是答主们一边倒的槽点:“安徽省对省属高等教育的支持未免少的有点太过分” ,而材料恰恰又是个“烧钱”的学科。

        对于经费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微信公号科学网2021年4月发布的文章《增幅最高达81%!入围“双一流”后 ,45所地方高校经费盘点》做过详尽的分析 。

        文章统计 ,从2019年财政决算收入来看 ,郑州大学以63.55亿元高居地方“双一流”高校榜首,广西大学 、新疆大学分别位居6、7位,河南大学则以30.36亿元排在第10位 。全部45所院校的校均经费为22.9亿元(当年南昌大学和西藏大学无公开数据),高于均值的有16所,低于均值的有安徽大学 、宁夏大学 、辽宁大学 、内蒙古大学 、延边大学等10多所高校,这表明它们所获的资金支持仍较为有限。

        以安大为例,其2019年的财政决算收入首度突破了20亿元大关,达到了21.2亿元 。然而,这一增长并非来自省级政府拨款和事业收入 ,而是举债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这说明地方政府对其支持力度仍较有限。

        文章还指出,19所入围第一轮“双一流”的非“211工程”高校的财政生均拨款为6.83万元,明显高于“211工程”地方高校的4.05万元 。与之对应的是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7所地方“双一流”院校学科等级达到A类的为24所,其中非“211工程”院校14所,占比达58%。评定为A 学科的12所院校中 ,9所为非“211工程”,占比高达75% 。文章得出结论 :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双一流”项目中,学科实力和前景应当与资金投入有较大关联。

        安徽大学: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双一流”地方院校第四轮学科评估最好等级分布情况 。微信公号科学网图

        是否钱给的越多,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就越高呢 ?负责提供经费的财政部门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2020年8月,安徽省财政厅官网发布了《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函》) 。《答复函》认为 ,安徽高校学科发展水平与财政投入还不相称 。

        《答复函》介绍,2019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223.9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6%,超过财政部核定该省支出比例1.6个百分点,教育支出已成为第一大类支出 。近年来,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省财政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并在生均拨款外设置高校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但财政经费投入产出率还不高,投入效果还不明显、不对等。

        《答复函》指出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徽仅有5所高校的13个学科获得B等级 ,其余学科均在B以下 ,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低,与新疆、西藏、海南、青海等省份相当;就中部省份来看 ,不及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低于安徽的河南、山西(河南省5所高校的1个学科获得A-等级 ,10个学科获得B 等级,17个学科获得B等级 。山西省6所高校的5个学科获得B 等级,11个学科获得B等级) 。

        安徽省财政厅认为 :“我省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不仅与财政投入相关,更取决于高校自身的管理改革等因素 。省属高校亟待推进管理改革。”

        表态

        高校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被警示后安大官方的第一公开反应 ,让校内外都颇感费解 。

        2022年2月18日,安大官网及官方微信公号均发布了题为《“勇攀一流”系列报道之一:我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评估》的文章。文章称,2月1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在发布会上宣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评估。文章着重列举了安大的“双一流”建设成绩。

        安徽大学:一个被公开警示的省属“双一流”建设样本(安徽大学新一轮双一流)

        安大官网关于“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评估的文章 。

        除了“原有基础薄弱 ,需要加倍努力”的表述,文章没有进一步阐释“顺利通过”的涵义。“顺利通过”与公开警示的矛盾,让包括安大师生在内的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

        好在安大方面很快“端正”了态度。

        据安大官网报道,2月23日,安大召开了“双一流”建设推进部署会 ,校长匡光力指出,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因为基础薄弱、起点低 、建设时间短等原因 ,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并未达到预期 。他从加强学科建设 、体制机制改革 、一流平台 、领军人才队伍 、服务社会 、国际合作等六个方面对安大“双一流”建设 ,特别是就如何加快补齐一流学科建设短板做了部署 。

        匡光力表示,要客观看待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结果,更要正确把握方向 、积极寻求对策。他强调,学校要对照三部委意见,对照教育部专家反馈意见,完善第二轮建设方案;要化警示为力量,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加快推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

        安大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也应询作出了答复 。

        2月17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给安徽省委书记留言:“如果2023年的再次评估不通过的话将会被调整出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这将会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和安徽人民的重大损失,请问面对这一困局 ,省教育厅和安大校方有何措施争取安大顺利通过明年的再次评估 ?”

        安徽省教育厅3月17日回复,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安大“双一流”建设,第一时间组织安大逐条对照教育部反馈的专家组意见,全面梳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 ,对标对表,强化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力争顺利通过2023年教育部再评价 。

        安徽省教育厅提出了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持续给予经费支持,2022年,在高等教育专项经费中继续支持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经费2亿元 ;二是启动“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并开展预研,同时加快协调国家发改委,力争“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明年上半年正式启动;三是会同省科技厅加快协调科技部,力争“智能感知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尽快获批或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序列;四是深入落实《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若干政策》,积极与省编办沟通协调,充分利用高校编制周转池,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

        人才

        高端尤其是领军人才匮乏,是安大长期以来的痛点。

        关于人才,一位安大毕业生在前述知乎问答中指出 ,“没有突出的学科、非常顶尖的科研团队,也没有全职院士 ,这是安大一直以来的内部问题。”另一位答主认为,“安大没有集中力量,真心诚意地挖一个两个势头强劲的牛导团队来二次创业。”引进以全职院士为代表的“改变舆论走向的大牛”是多位答主的共识,还有答主提出引进郑强式的校领导并加大营销。

        主管部门对安大的人才问题并非不清楚 ,也不能说不重视。

        2021年12月 ,安徽省教育厅在回复人民网网友相关建议时曾指出,支持安大引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陈诗一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的同时,近两年积极配合学校引进优秀教师400余人 ,服务引育国家级人才10名。

        陈诗一 ,男,1970年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2019),2020年12月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调任安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负责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事、人才等方面工作。

        事实上 ,安大现任校长匡光力也可视为引进的一位“系统外”人才 。

        匡光力 ,男 ,1961年9月出生 ,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自安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匡光力一直在中科院系统从事科研,主要研究核聚变工程与等离子体物理、强磁场科学技术,与安大并无太多交集。2017年3月,他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同时担任安大校长 ;2019年12月卸任院长 ,续任安大校长至今,并兼任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稳态,筹)主任、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主任。

        另据安大官网介绍,“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双聘4名院士,汇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等领军人才84名,新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793名,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增168名。

        2021年5月,安大整合材料学科优势力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授 、副教授40多人 ,国家杰青1人、安徽省杰青4人 ;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有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本科专业,正在筹建功能材料专业,其中材料物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建成从材料制备、样品加工到特性表征的世界一流水平材料科学综合研究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

        信心

        安大备受关注的经费问题 ,2022年也将有明显改善 。

        3月9日 ,安大信息公开网公布了《安徽大学2022年单位预算》 。安大2022年支出预算为250596.8万元 ,比2021年预算增加116564万元 ,增长87%。其中,本科高校基础保障性项目经费中期(2022—2024)资金总额400000万元 ,2022年度预算安排125902万元。

        该项目的年度目标包括:争取材料 、化学  、工程学 、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前5‰ ,其中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4‰;围绕高峰学科建设,争取引进优秀教师130余人,引育国家级人才5名;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争取早日启动“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智能感知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其质量指标中有一项是:学科评估B以上学科增长50%。

        “三大一基”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大也“看上”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金字招牌 。

        3月10日 ,安大向安徽省发改委提交了《关于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的报告》 。据安大信息公开网披露的报告内容,安大希望借助科学中心这一国字号平台 ,加速汇聚高层次人才,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促进该校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 。

        为此,安大恳请安徽省发改委研究支持,依托安大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设施入库项目,挂牌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研究院为依托安大建设的独立非法人实体新型研发机构,利用省“三重一创”建设“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建设 ,所需场地和人员等由安大统筹安排 。

        从被警示以来的一系列表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选择并没有改变。在前述安大召开的“双一流”建设推进部署会上,陈诗一曾表示,全校上下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团结一致,全力做好安大事 。在前述受访报道中,陈诗一也相信 ,“在大家的继续共同努力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的新工科将会成为安大新的优势学科。”

        “真要下车了对学校名声的打击也太大了。”多位安大师生向澎湃新闻表示,再评价通不过的代价太大  ,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学生就业和生源质量 。

        “很多个夜晚 ,我从校外回来,看着校门口的光,真觉得像到家了一样。真希望安大明年挺住。”一位前述知乎答主的回答,或许代表了多数安大学子的心声。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 :金洁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