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未来可期|五个问答助你初步了解Web3.0(未来web发展方向)

        未来可期|五个问答助你初步了解Web3.0(未来web发展方向)

        我女儿最近问我,你今年写了一系列关于虚拟人、元宇宙 、数字藏品(NFT)、数字货币等方面的文章,为什么不再写一篇关于Web3.0的文章呢 ?这可是最近美国最流行的热词啊。她一直在听别人谈论Web3.0,似乎知道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又似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

        于是 ,我就反问她,如果我写一篇以Web3.0为主题的文章,你想从我的文章里面知道些什么呢?她给我发来了如下五个问题 :

        问题1:Web3.0和Web1.0 、Web2.0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问题2:Web3.0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兴起 ?它的兴起和新冠疫情有关系吗?

        问题3:Web3.0有什么实际应用吗?

        问题4:Web3.0有什么弊端 ?

        问题5:如果之后还有Web4.0 ,让你预测一下,你会怎么说 ?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疑问?但我女儿的这五个问题 ,的确逼着我好好思考,把我对Web3.0散落的理解整理成如下的文字,以求教于澎湃科技“未来可期”专栏的读者诸君 。

        问题1其实是要回答Web3.0是什么,是快速了解一个概念的起点问题。同时 ,也要回顾一下从Web1.0到Web3.0的发展历程,即Web3.0的前世今生。

        自1989年出现互联网以来,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以“电脑 网页”为特征的Web1.0阶段、“移动手机 平台应用”为特征的Web2.0阶段,现在开始迈入“入口多样 去中心化”为特征的Web3.0阶段 。

        Web1.0阶段 ,互联网上只有少数专业内容创建者 ,大多数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在美国,Web1.0阶段的代表性公司是网景(Netscape) 、雅虎(Yahoo)、美国在线(AOL)等;在中国 ,则是以新浪、网易  、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Portal Web)。这些综合性网站 ,主导创作、集成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服务 ,而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字和图片以及少量视频。

        到了Web2.0阶段 ,网络在只读的基础上 ,新增了可写入的特性,即用户可以自主创造内容。美国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公司,是FAGMA(脸书、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公司;而中国的典型应用,是以淘宝、美团 、滴滴为代表的服务中介平台,和以微信 、微博、抖音为代表的内容社交平台 。用户既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又是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所谓的UGC–用户生产内容)。

        而到了Web3.0阶段 ,不光是读 写,又增加了一个拥有的概念 。强调用户对身份(ID)、内容 、数据拥有自主权。为此,Web3.0是以去信任 、去中间化和数字资产化为理念,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 ,以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新一代互联网。这个阶段,特别强调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创作的内容和网络数据资产(数据不再归属于少数平台),并将内容变现,获得相应报酬。

        小结一下:

        Web1.0是信息互联网(静态互联网),所见即所得(只读)。

        Web2.0是平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荐即所得(读 写)。

        Web3.0是价值互联网(去中心化互联网),所建即所得(读 写 所有权) 。

        回答完问题1,就可以接着回答问题2 ,这其实和问题1强相关 。当我们搞清楚Web3.0的概念 ,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何出现 ,以及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兴起。

        一个新概念 、新事物的出现 ,多半是之前这个行业发展带来的窘境催生的。当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时候,另一个屠龙少年就会诞生。Web2.0时代的大型互联网平台 ,凭借其技术和渠道优势加剧了垄断 ,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烧钱补贴抢占市场,打败对手取得垄断 ,是Web2.0阶段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惯用伎俩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大量数据和商业活动均集中于少量科技巨头的封闭平台,利益分配失衡 、平台寡头垄断 、个人隐私泄漏、算法霸权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

        在《大教堂与集市》一书中,作者Eric S. Raymond(软件开源运动的倡导者)将软件开发分为大教堂模型和集市模型。大教堂模式就是Web2.0阶段中自上而下的闭源商业模式,由商业化的集中团队组织开发,用户需要完全信任平台来管理资金和执行服务。集市模式则是 Web3.0阶段中分布式的开源开发范式,用户不再信任人,而是信任技术本身  。

        至于我女儿关心的Web3.0与新冠疫情的关系,我个人觉得没有必然或因果联系 ,只是凑巧在同一时间段出现 ,并有了一定的关联性。毕竟,Web3.0会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人们的线上生活提供必要的数字基础设施,这在后疫情时代十分必要 。特别是当人们线下工作、生活、娱乐的权利被新冠疫情影响时,Web3.0找到了一个机会窗口,提供给用户在线上享受到和线下相同体验的选项。我个人觉得,疫情助推了实物形态向数字虚拟形态发展,从数字迁移向数字原生发展,也变相在促进Web3.0的兴起。

        问题3其实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说一千道一万,Web3.0不能只是一个画出来的大饼啊。就像前面说的 ,如果Web3.0是一个以用户为导向 、把数据权利归还给用户、去中心化 、价值共创 、按贡献分配的新型网络,那么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让用户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网络,而让用户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个超级应用。

        就像在回答问题1的时候,我说Web1.0就是新浪、搜狐、网易等 ;Web2.0就是微信 、今日头条 、抖音等,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浏览过这些网页,用过这些应用啊 。

        我在一些讨论Web3.0的论坛里,曾看到很多人在转贴一篇《去中心化社会 :找寻Web3.0的灵魂》的论文,据说这是一篇可以比肩《比特币 :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作者是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划时代论文 ,将带领人类开启虚实融合的大航海世界。说实话,光是读论文概要我都不知所云,更不用说读懂读通原文了 。

        我这里摘录一小段,看看澎湃科技的读者诸君是否能领会其中深意 :

        论文阐述了代表不可转移的“灵魂”绑定通证(soulbound tokens ,简称SBTs) ,其代表着“灵魂”的承诺、凭证和“灵魂”的附属物 ,它可以对实体经济的信任网络进行编码,以构建来源证明和声誉,创建具有可分解、共享权利和权限的新型市场 ,进而由“灵魂”组建DAO ,构成基于丰富和多元生态系统的去中心化社会。

        说实话,上述这段“不明觉厉”的论文概述,我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字,但是它们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  。这也是有些人诟病Web3.0的地方。2021年12月,马斯克Elon Musk)就发表推文声称 :“现阶段Web 3.0并不真实存在 ,更像是市场营销术语”。推特Twitter)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也抨击说 :“Web 3.0只是风投机构赚钱的概念性工具”。

        所以 ,如果Web3.0只是以宣传为导向,而非产品为导向 ;只是以投资者为导向,而非用户为导向 ,是很难成为人类确定奔赴的未来的,只会沦为昙花一现的技术概念。

        发展Web3.0,必须跟Web1.0和Web2.0阶段的存量思维说“再见” 。就像前两个阶段催生了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微信等应用一样,Web3.0一定要有一大批透过增量思维带动出来的适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的新应用 。而这些应用目前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很多。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一个我能看懂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应用 。它的英文名称是Pool Together,中文名称可以意译为“去中心化无损失彩票”。之前我们买彩票,赢家少,输家多 。而PoolTogether号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失败者的彩票游戏。参与者如果中奖,可以获得较高倍数的奖金;如果未中奖,抽奖结束后,参与者投入资金可以如数退还。

        我去看了这个应用的网站 ,它的宣传就三句话:

        1.储蓄更多来获取更高的中奖几率;

        2.每天都抽奖;

        3.即使你没有中奖 ,你能保住所有钱!

        你一定会问:大家都不亏钱,那么赢家的奖金从哪里来?这的确也是Pool Together网站上位于Q&A的第一个问题:Where does the prize money come from?回答很简单 :所有下注的资金,在抽奖期间将会在另外一个DeFi借贷应用中获取利息,奖金从该利息中抽取。整个过程中,平台没有任何抽佣。

        我之所以介绍这个应用,是我觉得其意义在于 :

        1.够简单,一下子就能看清楚,也可以分辨它和非法集资的区别:无中间商赚差价 ,无非法挪用,全过程智能合约执行 。

        2.有噱头,突破大家对彩票的传统认知,都愿意去试试。

        说完了Web3.0是什么(What)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Why,When) ,它有哪些应用(How),就该回答问题4了。我能理解我女儿的潜台词,你在前三个问题里面肯定会说这个新兴事物好的方面 ,那么你也要告诉我,Web3.0有什么缺点吧?它总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不足吧。

        1989年3月12日,蒂姆·伯纳斯-李爵士(Sir 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现在每个网站的地址 ,都是WWW开头 ,为此,蒂姆被称为“互联网之父”。他曾经在个人网站上发表公开信,提出30岁的互联网需要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进一步走向成熟。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建立一个更好的互联网,未来就不是互联网辜负我们 ,而是我们辜负了互联网。这是我们从互联网青春期到一个更成熟、更负责任和更包容的未来的旅程。”

        在我看来,Web3.0的去中心化事务处理方式 ,就是蒂姆所说的如何让互联网更负责任和更包容。它的初心是“科技向善”,是解决平台垄断和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的一种尝试,是有效规避“信息茧房”、“二选一”、“算法歧视” 、“大数据杀熟”等乱象的一种方案,是遏制通过数据垄断所形成的“网络帝国主义”继续扩张的一种力量 。然而,这一切都显得“太好了,以至于难以成真”(Too good to be true)。

        这也许是它的最大缺点 ,设计得很完美 ,但实现难度极大。比如Web3.0要求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提出了挑战。技术公司提出了所谓的“区块链作为服务”(Blockchain as a Service ,简称BaaS)方案,可以构成Web 3.0的基础设施 。如果这真的可以实现(且不说实现的难度),这恰恰会形成新的中心。往深里看,Web2.0的垄断权力来源于数据 ,Web3.0的垄断权力将来源于算力 ,这两者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

        问题5可以说是最难回答或者最容易回答的 。最难处在于通过前四个问题的解释,大部分人 ,包括我自己,看待Web3.0还是雾里看花 ,并没有一个权威的一锤定音。而最容易回答 ,则是Web4.0就是纯猜测,分析科学技术的成长范式 ,判断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

        首先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Web4.0还不会出现 。即使出现了 ,和Web3.0也是并存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就像现在的Web1.0,Web2.0,其实还是和Web3.0 平行存在的。

        其次,Web3.0和元宇宙虽然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它们同时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大概率会手牵手一起出场 ,互相助力。Web3.0的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有 :区块链、数字资产 、加密货币、NFT 、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隐私计算、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户创作内容应用程序(UGC Dapps)等(限于篇幅 ,关于这些技术如何发展,我将在今后的“未来可期”专栏文章中具体论述),其中的去中心化身份、信用体系建设都与元宇宙高度吻合,可以帮助其生态体系在去中心化平台上进行构建 ,使用户体验和共创价值的分享达到最优化。

        Web3.0暂时还不需要3D、实时渲染 、低延时、同步体验、全息投影、运动传感器、空间计算、数字孪生等元宇宙需要的核心技术。不过 ,如果那些Web3.0赛道上的公司引入上述这些技术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实现公司、社区 、城市 、国家乃至全球的物理世界和数字孪生世界的一体化。我想表达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Web3.0和元宇宙,或者其他什么技术路线 ,都可以通向未来。

        第三,如何判断人类进入Web4.0时代的一个标准,也许是时间的分配。当人财物都高度数字化,人类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字世界里。目前 ,我们还只是把现实世界的东西逐步搬迁到数字世界 ,做到实虚融合,如果哪一天,我们是通过打造数字世界,并与现实世界相联接,并对现实世界进行再创造,那就是虚实融合。这个时代可能是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胡逸,一个喜欢畅想未来的大数据工作者 。“未来可期”是胡逸在澎湃科技开设的独家专栏。)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