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呢)

        原标题: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导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到底该“遴选什么样的导师” ,导师又该“干些什么活”?

        前不久,教育部在天津组织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 ,有关校企在会上分享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聚焦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交流工作,其中导师队伍作为关键问题之一被多次提及。教育部党组书记 、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充分理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围绕当前产业急需问题和国家竞争能力建设所创设的选题 、选导师 、指导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链 ,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需求牵引推动企业关口前移,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创造空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校企导师队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优秀的导师才能培养卓越的工程师。”

        今年4月2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学位授予单位要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者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或专业实践、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这为构建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双导师(组)队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022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务院国资委支持24所高校和8家中央企业建设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 、院系制”传统组织模式,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 ,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 、产业 、政策共同体,有力推动校企导师紧密对接,引导企业选拔了一批有水平有能力懂培养的专家担任导师 。目前,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校企双导师队伍已达1.7万名,其中来自企业的导师有8100多名。

        2023年9月 ,教育部、科技部 、工信部、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协5部门共同作为指导单位,支持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打造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合作平台和教育 、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共同体。依托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每年定期举办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导师研修班 ,以点带面,带动有关校企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 。

        不久前 ,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期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导师研修班在天津大学举办。在为期两天的研修班上,来自高校和企业的相关专家坐在一起 ,围绕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深入研讨。

        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提到,一直以来,天津大学都致力于为校企导师搭建交流思想 、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平台 ,以促进工程人才培养与交流,打造一支“胜任工程学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任务”的高水平校企导师队伍。“我们深深感受到培养卓越工程师,解决教育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仅靠高校是不行的,离不开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有效参与。”

        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入企实践是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实践中堵点、难点最多的环节。对此 ,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天义和天津大学教授黄田 ,共同分享了关于学生入企培养实践的心得体会。

        通用技术集团目前与包括天津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进行合作,全日制工程硕博士培养计划人数逐年增加 ,致力于让学生“参与真课题,接触真问题”,最终“切实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

        据董天义介绍,入企学生实践课题配置方案的形成 ,首先是由企业导师结合学生专业、校内导师科研方向,自主申报选择学生,并为学生设计实践课题。然后,由集团结合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清单 ,按照方向一致的原则,由培养单位来协商企业导师和学生实践课题的配置调整。之后,再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及学生三方沟通,对校企导师选题方向不一致的再进行调整 ,形成最终的方案。

        据介绍 ,第二期校企导师研修班分论坛共分为5个主题 ,其中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织的双导师队伍建设论坛,话题始终围绕着校企导师协同育人  、项目制协同培养模式、企业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工程硕博创新能力培养这些议题展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师鹏总结了教育教学中面临的3个问题: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与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联系不足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对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度不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工程实践相关能力培养不够。

        “我们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鹏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作为导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是解决双向奔赴的问题 ,企业项目与高校导师 、研究生之间精准高效匹配 ,实现供需主体的双向奔赴。第二是解决同频共振问题 ,导师获得专项招生计划,研究生在真实场景‘做中学’,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能育人、留人、引智,最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师鹏发现 ,卓越工程师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并不容易确定。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希望学生选择的题目,通常情况下“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我带着一个博士生,他在单位所做的工程项目是某型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研制 。当我问他开题开哪个,他给我发的题目像个国家重大专项的题目,而不是博士论文的题目。”师鹏举了自己的例子。后来,他与这位学生及其企业导师一起研讨了很久 ,才最终确定了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

        站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 ,黄田也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理论深度和工程认证价值之间的关系,“工程价值未必能够形成研究价值”。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技术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是对校内导师提出的“比较大的挑战”。

        “导师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正确把握系统性、规范性和传播性。”黄田感慨,“我们一直在试着把这个工作做好 ,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师鹏也总结指出,在日常的学习中 ,企业导师更注重项目进展和成果,学校导师更关注研究方法和学术质量。学生也面临着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挑战,要一边学习,一边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同时面对校企导师的意见分歧 。甚至,有的学生还可能遇到企业导师工作繁忙导致沟通不及时 ,校内导师也因学生在企业学习而对学生关注不够 ,以至于学生担心自己两头没人管 ,“心里特别没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 ,要加强校企导师沟通与校企导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师鹏说 。

        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在师鹏看来,帮助学生尽快体会企业文化 ,感悟和践行卓越工程师精神,成为爱党报国 、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或许能够成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完善校企导师选聘、考核 、激励机制,面向工程实践组建联合导师团队,落实校企“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培育一支基础扎实、业务精湛的校企导师队伍 ,让优秀的教师教学生 ,卓越的工程师带学生,这需要各有关方面持续深入探索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