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专业应该这样选(然后选择专业)

        如今,各省录取分数线已经陆续公布。查到分数后 ,考生们和家长又要为填报高考志愿而忙碌了 。面对众多学校和专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择毕业后容易就业的专业 ?这对很多考生和家长来说 ,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

        其实 ,古往今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不少名家翘楚。今天,青年君就分享几个“大咖”的故事,带你看看他们是如何择一业终一生的。

        李时珍

        弃儒从医 写就《本草纲目》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李时珍弃儒从医的故事却知者寥寥。

        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 ,父亲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只得放下热爱的医学,把心思放在科举上 。14岁时,李时珍便考中了秀才 ,却不曾想其后连续三次科举落榜。灰心的李时珍决心弃儒从医,钻研医学。

        李时珍医术高超,名声也越来越大。治好楚王世子的暴厥症之后,李时珍被委任王府“奉祠正”,后又被推荐入太医院 ,任太医院判。在行医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 ,李时珍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 ,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

        公元1552年 ,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他“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考察足迹遍及湖广 、江西 、河南等地,记录上千万字札记 ,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初稿完成后,他又用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这部190多万字的旷世名著《本草纲目》 。

        宋应星

        放弃科举 编纂《天工开物》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 ,有过目不忘之才。除了诸子百家,他还喜欢涉猎天文 、水利、医学、农业、手工制造等专业的书籍。

        1615年 ,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参加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名列第三,其兄名列第六,宋氏兄弟一时在家乡风光无两,却不料,其后多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

        由于他对农业 、手工业感兴趣 ,因而每到一处 ,都会去田间、酒坊、染坊等地看看,遇到新的技术和机械 ,还会记下来或是画下来 。故虽仕途无望,但多次跋涉,让宋应星见闻大增。他说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为日后《天工开物》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细致地调查和系统地梳理 ,宋应星终于编纂完成了《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记录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形状、工序,涉及数十个行业领域,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钱伟长

        “国家需要 ,就是我的专业”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熏陶 ,他国学功底扎实。中学毕业后,凭借中文和历史双满分的成绩 ,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上要进入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决定 :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虽然入学考试时物理仅考了5分 ,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但他毫不犹豫:“国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专业 。”

        4年后 ,钱伟长成绩优异,顺利毕业。1940年 ,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弹性力学,1942年,钱伟长又拿到了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之后钱伟长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 。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开创了我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 、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 ,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季羡林

        “非读梵文不行”

        1930年,季羡林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录取。最终 ,他选择入读清华西洋文学系德语专业。

        在国内读书时,季羡林就曾动过学习梵文的念头,“但当时国内没有人教梵文,所以愿望没有能实现”。大学毕业后,季羡林赴德留学,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坚定信念之后,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选择印度学作为主修,学梵文、巴利文 ,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吐火罗语 ,“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学习异常刻苦 。

        后来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回忆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 ,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回国后 ,季羡林在北大任教,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东方语言学者。

        王家卫

        “藏”在墨镜后的天才导演

        受母亲和父亲的影响 ,童年时代的王家卫看了非常多电影,读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经历,给予了王家卫丰富的艺术资源储备。

        中学毕业后,王家卫进入香港理工大学主修平面设计 。那时 ,王家卫迷上了摄影 ,总是拿着相机在大街小巷随处拍 。

        1980年 ,王家卫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并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 。1982年,王家卫正式投身电影事业 ,在做了5年编剧后,王家卫执导了由刘德华 、张曼玉等主演的电影《旺角卡门》,正式开启导演生涯 。此后 ,他执导了包括《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等众多经典电影。

        拿下过奥斯卡的李安曾说:“做电影,在我这辈导演里 ,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 。”

        方文山

        带火“中国风”的词作人

        方文山是周杰伦的“黄金搭档”,他们一起创作了不少像《七里香》《青花瓷》《东风破》《本草纲目》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他写的词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古风韵味 ,令人恍如看电影一般。

        创作出如此意境优美 、极具东方古典色彩词作的方文山,其实是一个理工男。他毕业于台湾成功工商电子科,早年也送过快餐,当过司机,做过工人。

        生活不易,但喜欢读书的方文山 ,从未放弃文学创作 。打工之余 ,他随身带着纸笔 ,一想到好词就记下来。一年后 ,他自制了一本歌词大全向唱片公司自荐,幸而得到了台湾艺人吴宗宪的赏识 ,最终正式签约开始了创作生涯。

        在与周杰伦的合作中 ,方文山的词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受到了圈内的肯定 。他多次获得最佳作词人奖和最受欢迎歌曲奖等奖项。

        结语 :无论是从一而终还是半路出家,名家翘楚无一不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专业是我们未来奋斗的资本 ,而不是限制我们未来发展的围栏。无论作何选择,只要付出足够的热爱和汗水,就一定能收获精彩的人生。(综合新华网 、科普中国等)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