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我为祖国献石油 无怨也无悔——记燕达在住长辈陈继松的科研人生

        1939年,陈继松出生于广东潮阳;1962年 ,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工作,曾在组织和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条地震大剖面的攻坚战中立功受奖。1975年参加华北石油会战,后来到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任公司研究院项目队长、责任工程师等。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陈继松的故事。

        我为祖国献石油 无怨也无悔——记燕达在住长辈陈继松的科研人生

        陈继松

        受尽苦难立志读书

        1939年,陈继松出生在广东潮阳。“当时,广东多地被日寇侵占,还突发了鼠疫等传染病,我的祖爷爷等人去世,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 ,二叔后来被日本人活活打死了 。”由于二叔无后,按照当地风俗,陈继松便过继给二婶养育,而这也是陈继松不幸童年的开始 。

        陈继松那时正值发育期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有一次,日本人在县城放电影,年幼的陈继松对播放电影的机器感到十分新奇,好奇地摸了摸 ,没想到胳膊被卷进了发动机 。经过医生诊断,他的右侧手臂粉碎性骨折。然而不只身体饱受疼痛,陈继松还要面对另一件事 :由于手臂受伤 ,可能会残疾,二婶觉得愧对陈家人 ,老了又没有依靠,便悄悄离家出走了 。“按照习俗,我已过继给二房 ,不能再返回生父母家里 ,养父母又都离我而去,我从此成了孤儿。”陈继松感叹 。

        年幼的陈继松只能回家找爷爷,但爷爷一家也是“自身难保”。后来,陈继松勉强读完小学,因家庭原因无法上初中。“爷爷给了点本钱,要我去乡下进猪肉,挑到县城里卖 。每天天不亮就去乡下进20斤猪肉 ,挑到县城卖了后能纯赚8角钱。”身体本就瘦弱 ,还要一趟一趟地奔波 ,根本扛不住,可是小小的陈继松为了活命,别无选择 。

        就这样熬过一段时间后,陈继松的生活迎来了一丝转机。“学校告诉我初中录取错了人,要补充一名学生,我很幸运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资格。”陈继松开心地告诉爷爷 ,但爷爷却沉下脸对他说:“家里需要劳动力 ,你要养家。”可是 ,陈继松并不死心 ,经过种种争取,爷爷终于允许他去读书。

        陈继松一边读书 ,一边还要在爷爷家干一些杂活 。初中时 ,陈继松经常考第一名,还被选为了班长,常带领同学参加学校的争优活动 。“有次 ,我们班争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面大镜子,我扛到班里,那时觉得很光荣 、很骄傲!”说起这段往事,陈继松终于笑了起来。当时年幼的他开始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家庭困境,才有出路。

        大学毕业 志愿报效国家

        中考后,陈继松只填了8个中专志愿,“因为读中专不用交学费”,但中考成绩第一,他还是被高中录取了。为留住人才,校长陈庭宜 、教导主任郑定容找到陈继松的爷爷 ,反复劝说,最后学校给出了助学金 ,陈继松才被允许上高中。

        高考时,陈继松的第一志愿是韩山师范大学,理由和中考时一样,读书可以不用交学费,吃饭也免费 ,但后来陈继松又因家庭原因被老师劝说退学 。之后,陈继松在报纸上看到“中央几所大学要举行春季补充高考”的消息 。陈继松激动地找老同学帮忙打听自己能不能参加高考。同学从农会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推荐他报考大学。

        有了农会的介绍信 ,陈继松赶紧报名参加考试,一向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北京高等石油科技专科学校。1960年初 ,陈继松到学校报到;1962年,因学校搬迁大庆 ,陈继松转学进入北京石油学院 ,就读地质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石油勘探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一般不会报考这个专业,但陈继松却觉得这个专业很好 。

        1960年春,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展开 ,“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 ,陈继松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因为有助学金,陈继松的生活终于不成问题了,压抑了十几年的情绪,终于得以释放,他全身心地投入紧张且开心的学习中。

        陈继松听课时非常专注,有时都能听得入迷。老师的讲解让他渐渐培养了思考能力 ,并常在课堂上问倒老师。有一次,物理老师讲能量守恒定律,陈继松提问 :子弹在射出和爆炸瞬间的能量有变化,是能量守恒吗?老师鼓励了陈继松的提问,答:“你问得好  ,我思考思考后再回复你。”

        大学时光过得飞快 。1965年陈继松毕业,志愿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工作。“我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这里地广人稀 、大有作为 。”陈继松认为,只要能有机会学习 ,从事一项自己喜爱的工作 ,就是上天对他最好的眷顾。

        被评为“局级先进生产者” 工作中数次经历生死

        初到新疆,陈继松并未因险峻的自然环境而退缩 。那时 ,他所在的部门接受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条地震大剖面的光荣任务 。在当时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装备条件下 ,新疆这个高寒地区被称为是“人类不可征服之禁地”“死亡之海”,而要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寻找石油 ,其艰苦程度是更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解地下构造 ,我们需要在沙漠上打井 ,放炮引起震动后 ,通过仪器对地震波的分析,再来分析地下是否有石油。”陈继松说,他们当时沿着塔里木河进行勘测 ,每当雨水冲刷过,河床就会裸露在水面上 ,他们需要沿着河床做工作。“河床长600多公里 ,我们一天要走20公里,针对地形 ,选点放炮,一天最多可放80炮,正常一天是20炮 。”

        冬季 ,沙漠温度可达零下30摄氏度,每放一炮 ,陈继松就要来回跑,进行观察,他顾不了寒冷和疲惫  ,经常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认真 、没有半点大学生的架子 ,陈继松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喜爱,在组织“日放80炮的高产卫星”中立下了大功,被评为“局级先进生产者” 。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弱小的,陈继松的好几位同事先后丧生在沙漠里 ,他也面对了数次困境,死里逃生。陈继松回忆 ,有一次,陈继松和同事去罗布泊旁测量地形,测量队队长叫他沿车印找队里的嘎斯-63车返回,反复叮嘱他 ,要跟着车印走 ,不要走丢了 。可是,陈继松走了一段路后就找不到车印了。他根据仅有的记忆和方位感 ,找了好久也找不到车印。

        “我不敢停下,害怕在沙漠里丧命 ,东奔西走,也不知跑了多少地方,一直找不到车印。”凭借要活下去的信念 ,陈继松没吃没喝地从当天下午两点一直找到第二天半夜 。突然,他掉到一个坑里面,发现周围有车印 ,他分析附近应该有人。他守着这条生命线,往前走走,发现不对,又往后走走,看有没有什么线索。正当他筋疲力尽之时 ,一束光射过来 ,他用手挡了挡眼睛,仔细一看,是汽车灯光!他赶紧朝汽车奔跑过去 ,原来,勘探队所有汽车都开着灯在沙漠中寻找他 。所幸,这次有惊无险捡回了一条命 。

        这些困难并没有吓住陈继松。“那么苦的日子都过来了 ,这点困难还不能克服吗 ?”不论是什么样的户外工作,陈继松都积极参与,生怕错过学习机会。陈继松回忆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外出查看地震剖面。正当结束勘测时,山洪暴发,他和同事们赶紧爬到土包上,可是水越涨越高 ,他和同事们手牵手往高处走 。这时,有人不注意踩到了石头滑倒了,所有人都被绊倒了,顺着山洪冲下去了 。“人在危急关头力量大,司机把一个女同志甩到岸上自己却被山洪冲走不幸牺牲了。”

        亲眼看到身边同事殉职,如果说不害怕是假的。可是陈继松没有退缩,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即使前方乌云密布 ,他也要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好在,陈继松和同事们的付出有了收获 ,他们的工作为日后塔中油田的开采奠定了基础。

        工作能力突出 成为团队中的“模范人物”

        1966年春,陈继松被召回乌鲁木齐市,编入新组建的279队,任解释队长 。在这里,他完成了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件大事 :设计和编制了27道30股小辫子双向接头轻型大线 ,简称“两头通”,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提升了施工效率,效果性能良好。由此 ,陈继松成为279队的“模范人物” 。“我的这项设计的思路和接线方法与后来从国外引进的多次覆盖电缆完全一致。”陈继松为此倍感骄傲。

        1966年底,陈继松被编入278队 ,任解释组长 ,全面负责小队的技术工作,出工塔里木西南斜坡  、叶城—沙车地区 。在此期间 ,陈继松采用大面积土坑组合炮攻克砾石关,发现了克拉玛依(叶城县北)大构造 。与此同时 ,他还提出了山前凹陷陡构造地区的施工方法。这样一来,致使布设排列的工作复杂化,但该施工方法耗时及劳动强度都成倍增长 ,工作效率会大幅下降。“但我认为在当时的技术装备条件下,这是可能完成地质任务的唯一可行方法。”

        但事与愿违,1966年 ,陈继松的这项施工方法被驳回,工作还来不及推行,就被调离了278队。“直到1979年,我到北京饭店听国外专家联合考察中国四大盆地的总结报告会 。一位华裔美国专家在报告中提到有关新疆昆仑山前凹陷的野外施工方法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我当年提出的施工方法是一致的 ,是完全可行的。”这恰好说明了陈继松专业的知识能力和超前的预判能力。

        1972年,陈继松被编入2125队,担任一般解释员 ,出工克拉玛依白碱滩—乌尔禾一带。当时 ,该队已装备西仪厂装配的模拟磁带地震接收站,并开始实验多次覆盖技术 ,但还没有计算机和速度谱。在这种条件下,如何精准合理地确定动校正曲线是当时多次覆盖水平叠加技术中的一大难点,多次覆盖是20世纪70年代才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 。

        “有关多次覆盖的方法和原理,我是从江汉油田编写的一本小册子上弄明白的,除此之外没用任何参考资料。为此 ,我费尽心思终于发明了一个快速求取叠加速度的图板。我的这个小发明曾被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陈佩章同志称为‘小天才’ ,并登载在当时石油部发行的《情况交流》上,这也是我有关速度研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说到专业上的事情,尤其是他人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夸赞,陈继松显得非常骄傲 。

        1974年,陈继松调入276队,恢复了解释组长的职务 ,出工塔里木南部克里阳—玉力群一带 ,组织完成了一条8公里长的6次覆盖地震剖面,这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的第一条陆地多次覆盖剖面。为了这个项目 ,陈继松付出了太多的血水与汗水。长期身处恶劣自然环境,克服生存问题就是一大难事 。陈继松不仅要带领同事们去了解自然 ,还要从自然中发现“宝贝”,这真的要靠信念才能支撑下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