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大学生也能研制大项目 !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学生科创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来

        大学生也能研制大项目!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学生科创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来

        能收进口袋里的折叠船 ,在6000米的海底按需采矿的机器人,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船……从无人艇到折叠船,从海底采矿到波浪驱动 ,从3D扫描到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最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亮相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科创集市”。即将迎来建院20周年的交大船建学院  ,以学院最具代表性的学生科创作品为学院20周岁庆生。

        大学生也能研制大项目

        大学生也能研制大项目!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学生科创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来

        图为展出的海底采矿机器人。胡思华/摄

        在本次科创集市展中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吕海宁副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学生展出了他们正在研制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以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为开采对象,主尺度6.0mx3.0mx2.5m ,空气中重量13.0t ,设计作业水深为6000m,具有海底地形自适应行进、深海硬质矿岩精细破碎,深海环境综合感知、智能控制 、超深水作业布放回收、海洋环境扰动原位检测等创新技术。

        而由工程力学系张律文教授指导的单兵蛙人便携式轻质坚固可折叠船,为提出“便携轻质,坚固吸能”的可折叠船解决方案,摒弃了主流的充气式或拼装式折叠概念,基于三浦折叠技术实现高体积比折叠  ,通过轻质双材料的选材与吸能结构的设计,协同3D打印技术发展一体化加工方法,获得高效、经济的轻质坚固可折叠船能在保持力学性能和水上性能的同时 ,减少收展时所需输入和驱动,降低收展时间并增加折叠体积比,可拓展水上作战的规模可调节性和战略多样性。

        波浪能驱动的深远海超长续航移动观测平台—波浪滑翔机是一种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船,具有超长续航能力 ,再加上其耐恶劣海况 、隐身性好、机动可控、成本低等优点,在海洋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防灾减灾 、安全防护以及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田新亮带领同学们历时8年的技术攻关,完成了“交鼠号”和“深蓝号”两型波浪滑翔机自主研制以及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团队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获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奇思妙想创意未来

        大学生也能研制大项目!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学生科创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来

        图为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胡思华/摄

        本次科创集市展出的成果是交大船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索,这个学院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精英人才 ;致力于探究科技未知领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一直以来,学院致力于建强创新育人阵地,厚植创新创业质量文化。承办3项高水平全国竞赛,8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励,本科生100%参加科创项目,80%以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在“互联网 ”大赛取得历史性突破,斩获2项全国金奖;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再创历史新高 ,获得7项特等奖。

        拔节期 :建立行业“初印象”,打造思想“坐标系”。充分利用一流学科的育人优势,营造“大师在身边、重器可触摸 、情怀有载体”的氛围,邀请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总师讲述重大工程背后的故事。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院士,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爬高桥 、穿隧道,充分感受“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魅力,坚定了同学们积极投入祖国基础建设的决心 。林院士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通往理想的桥梁,而未来这些年轻人将追随着他的脚步,向着中国科技腾飞之梦大步迈进。

        灌浆期:探究行业“真问题”,激发专业“真兴趣”。从无到有设计一条船,将致远湖打造成无人艇集群的试验场 ;以苏伊士运河“长赐号”搁浅事件设置学科竞赛考题;从入学初便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硬核实力和高水平赛事是院团委凝聚服务青年的王牌抓手。

        科学探索地下空间,智慧守护道路安全,人们的交通安全就是我们坚持这份事业的动力 。”第八届“互联网 ”大赛全国金奖获得者 、筑升公司创始人彭冬说。早在学院就读研究生期间,他就立志于依托自身专业所学,解决道路空洞检测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Phalanx空洞检测技术雏形在2013年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16年技术成型后 ,落地注册并成立筑升公司 ,多年来致力于城市道路安全保障 。

        成熟期:探索前沿“新方向”,坚定事业“好选择”。将第二课堂打造成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练兵场”,从助力解决海上火箭发射船和深海采矿的技术难题,到在核动力破冰船、水下无人疏浚等创新装备的研发领域保持世界领先,船建青年师生也不断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基础理论反哺育人实践 。

        90后青年教师赵国成就是这样一路成长起来。2014年 ,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学院研究生。聚焦我国海底采矿设备研究领域的“无人区”——海底采矿装备设计开展研究,读博期间共发表论文13篇,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6项。他带领同学一起做的“海底集矿设备”研究斩获“挑战杯”特等奖,这也是船海领域的首个特等奖作品。赵国成以教师身份指导的《基于双侧附壁脉动射流及蹄形履齿的海底矿粒采集装置》项目也在科创集市展出。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