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放弃绩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成绩评定改革(北京大学绩点优良规定)

        长期以来,绩点都是困扰莘莘学子的问题 。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北大校报记者就此展开调研 ,深入了解这一改革推行情况。调研成稿如下,特此刊登。

        提到成绩 ,离不开“平均成绩点数”(GPA ,Grade Point Average),这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在奖学金评选、保送生资格评选和申请国外大学时占据重要地位。GPA计算会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 ,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 ,得出平均分,因此 ,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在绩点的压力下,很多同学在选课时就开始谋划,更加倾向参考教师往年的给分情况选课,而不是依据对课程本身的了解或兴趣 ,“卷”法多种多样。近期生命科学学院采取了一种“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同时放弃GPA排名,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

        不要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

        “对绩点的卷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应该从考试的战车上解脱下来。”

        在大学,学生们内卷成绩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对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而言,除了本身庞杂的专业课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数理化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相比其他院系课程学分要求更高,并且大部分同学会选择较早地进入实验室学习 。对GPA的追求更是让大家分身乏术,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去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

        一味追求高绩点形成的内卷 ,也使得学生在选课和学习上的应对策略发生了改变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介绍,“为了获得更高的得分 ,很多同学会在考前刷往年题,甚至会给教师写信,直接恳求给予更高的分数 。”

        “我自己和我从身边同学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对低绩点的极端恐惧 。”2020级强基计划的陈佳璐同学就深感GPA限制了自己的课程选择,“尽管学习数理课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欢学,但为了绩点,我只能选择尽可能少选这些课程 。”相比于“高考大省”的同学扎实的数理基础 ,大一大二的选课,于她而言就像上刑。几门课程的低绩点会给总绩点带来几乎是毁灭性的影响,日后想要挽救难之又难 。

        北京大学有很多非常重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有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 ,更有人文学科的大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学术造诣 ,过度追求高绩点的同学们被捆绑在考试分数的“战车”上,思想会变得僵化。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看来,这样下去 ,会背离综合素质培养的初衷,挤占了同学们课外学习 、科研实践和个人发展的时间。

        在一次教学座谈会中 ,很多学院都提到了本科生对绩点的过分追求影响到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 。由于生命科学学院学业负担尤为突出,龚旗煌校长特别支持生命科学学院来做试点,试行等级制成绩评定,缓解绩点内卷,为优化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可行的方案 。

        经过几次调研和座谈,生命科学学院决定从2020级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等级制。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A(相当于85分或以上)、B(相当于75-85分) 、C(相当于65-75) 、D(相当于60-65) 、F(不及格)五个等级 。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 。对于单门课程而言 ,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

        生命科学学院的很多课程包含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进步 ,很多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迭代 ,通过死记硬背和刷题得到的死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王世强指出,“一门课程 ,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 ,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等级制 、放弃GPA的目的 ,是为了给同学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比如听一些名家讲座,选修一些人文课程,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等 。

        粗线条评价成绩

        等级制的安全着陆”

        在2021级细胞遗传班的王韵瑞看来,等级制既有区分度 ,也能缓解同学之间的内耗,让他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实际的科研训练中 ,对于心理上的焦虑也有一定的缓解。“目前来说,我只有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是等级制计分的 ,看着其他同学能有等级计分的生化遗传生理等课程心里十分羡慕。”

        在实行等级制前,生命科学学院对同学们组织了3次问卷调研,同学们对这种评价机制的支持度达到了88%。唐平介绍道,“这个支持率比我们预期的要高。”之后 ,教务办公室根据调研结果进行了讨论,也对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

        疫情为生命科学学院实行等级制提供了一个过渡契机。疫情期间 ,很多课程的授课形式发生了改变,学校提倡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比如采用PF制(pass/fail ,即二级制 ,只得到基础学分,不参加绩点计算)等。利用这个契机 ,生命科学学院很多老师开始实行等级制,这种“粗线条评价成绩”的方式给疫情期间考试评价提供了便利。在上学期,生命科学学院有近40门课程,包括几乎所有的主干课程开始实行等级制评价,“尤其是实验课,你很难给学生们的实验做一个具体分数的量化”,王世强说 ,“对于将来要继续从事科研的同学,只要你掌握了课程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不需要再花时间去记忆很多细枝末节的 、可以轻易检索到的内容 ,可以拿到A的成绩 ,能够留出更多的精力去放飞兴趣,或探索未知。”

        等级制的实行也凸显出一系列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比如奖学金的评定 、申请出国和保研等。唐平介绍道,实行等级制之后,奖学金的评定就相应改为根据“优秀率”进行筛选。

        生命科学学院的奖学金评价体系也随之调整,选择更加综合的方式考查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了科研实践、学生工作、社会公益等 。负责学生工作的唐平介绍道 ,“学院很早就对综合测评进行了改革,不再进行分数排名,2015年开始做分类评价,这其中就包括了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等各个维度,在评价中,学习成绩的比重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评审过程当中,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需要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其中就要包括过去一年中的成就和工作以及感悟。同时,学院也邀请教授和教职老师参与其中 ,“他们才是真正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和实验室的实际表现的人,我们不是单纯关注大家的卷面分数。”

        对于选择继续读研的同学 ,副院长王世强也是给大家了一颗定心丸,“生命科学领域的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对北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是很低的,导师们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英文水平等。科研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经历很多挫折而提升 。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把成绩从90分提高到97分这件事情上得不偿失 。我们取消绩点,改成等级制,正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课业负担,优化时间利用。”

        试行等级制之后 ,很多同学最大的担心也是在申请出国时要求的GPA ,生命科学学院将为有出国留学需要的同学提供一份证明,“我们会向国外学校说明我们采用等级制的评价方式,相信在第一批实行等级制的同学成功申请到国外学校之后 ,同学们的疑虑就会打消 。”

        回归初心 、回归梦想的尝试

        “虚高的分数不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也不造就未来的成功。”

        “国内很多大学已经采用等级制了 ,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新的评价机制,也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

        等级制无疑是生命科学学院淡化排名,回归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 ,引导学生将视野放长远,着眼于未来生涯发展和社会定位。

        3次调研 ,试行等级制的支持度达到88%,这比唐平副书记预期的要高很多,“当时看到这么高比例赞同之后 ,我们就觉得实行起来阻力应该不会太大。”

        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其实不是创新,因为很多学校已经在做。王世强认为,“我们现在的绩点都是从西方搬过来的 ,但和我们的本土实际情况并不是完美契合的,北大早年曾实行过5分制 ,当时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很高的。”

        对等级制的试行,也有不同的声音 。陈佳璐同学认为,以优良率代替GPA只在院系内部认可 ,但是对于出国、跨专业保研的同学而言,还是结果未知的事情。“在保研时,不少外院系尚不认可等级制与优秀率,国外高校更是只接受GPA。”

        “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 ,现在焦虑得‘B’ ,对于之前绩点排名名列前茅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对他们来说并不友好。‘高数’的100分和‘体育’的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是一样的,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

        而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的马启为来说,未来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其实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我都会给自己更多的备选方案。”

        对于不同的声音,王世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更应该专注于为未来的生涯来塑造自己 ,而不是着眼于成绩 ,不要做书呆子  。“对于将来从事科研的生科专业同学而言,通过刷题和套路获得的分数并无意义。”


        淡化排名 、引导兴趣、提升素质、适应未来是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淡化排名的初衷 。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对成绩是非常在意和敏感的 ,导致大家在大学也会‘卷’成绩,认为高绩点对自己接下来的研究生申请或者出国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上 ,但我认为这不是北大学生该有的状态 ,这其实是走偏了的一种状态。”王世强副院长说,“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大家不要对这些分数过于斤斤计较,追求蝇头小利,也不因为学分权重不同而区别自己的学习态度。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 。希望这次等级制的尝试 ,能够促进每位同学在北大更好地放飞梦想 。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42期第2版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