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会场内外 ,这些建议将让青少年“科学热”持续升温

        2024-03-18 08: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小大

        用泡沫点火、用“意念”让矿泉水瓶变扁、利用特斯拉线圈自制“雷电法杖”……最近在短视频网站上,一些会“仙术”的老师引起了上百万网民的围观。不同于在黑板上讲解科学实验,这些老师的课堂很有“仪式感” ,他们能用常见物品演示各种各样的有趣实验 ,把课堂气氛推向顶峰 ,并在学生们的欢呼声过后“邪魅一笑”,将背后的原理娓娓道来。

        在互联网的另一端,这些“仙界”老师有了更多的“野生”学生,有人在评论里称赞 ,“这个讲课方式太好了,让学生参与实验环节 ,学生肯定记得住 ,也爱上课”。也有人说,“真羡慕这个班级的孩子,如果我的孩子也能遇见这样的老师该多好”。

        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学课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喜爱科学、立志科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推出了“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短视频,不少代表委员就这一话题在视频中参与了讨论。

        科普,为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筑牢坚实地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关心科学教育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 ,他向科学老师喊话“我想对科学老师们说 ,不要光做习题 ,在黑板上讲实验,实验探究才是科学课最应该有的样子” 。

        应该如何让科学课堂还原实验探究本来的样子 ?如何提高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 ,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 ,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我们要用孩子们能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做科普,这样效果才好 。”以网名“不刷题的吴姥姥”被大家熟知的吴於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拥有丰富物理教学经验的吴於人 ,曾担任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 、教研室主任,她凭借各种脑洞大开的道具 、妙趣横生的演示和绘声绘色的讲解,走红于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成为众多青少年熟悉的“科学姥姥” 。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吴於人这样描述科普的意义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对高峰的攀登与征服,那么科普就是为高峰筑牢更坚实的地基 。“只有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人才的高地才能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才会更多。”同时 ,吴於人觉得,家长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升也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家长和老师才会更加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教育更加合理、科学,让孩子一生受益 。”

        当科普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越来越受关注时,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愈发凸显。专家认为,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善于把科学知识讲得轻松有趣的科学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将科学家精神“活化”,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在全国政协委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看来 ,做好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委员通道”上,叶聪带来的一份最新成绩单振奋人心。4年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 ,让32人下潜到了万米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 。他告诉记者 :“刷新世界纪录、让深潜技术世界领先,这种‘硬核’荣耀感,是我们队伍里年轻人的幸福感来源。我平时也给孩子们做很多科普的工作,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装备是怎么研制出来的、在海底是怎么工作的。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深海的领域投入精力,获得成就。”

        科学的思维将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如今,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 、挑大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为什么是他们”“我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全国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觉得 ,应该尽早让高校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年轻人在实践中体会到前沿科学的魅力。“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鼓励学生更早地进入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在探索实践中,培养他的志趣 、能力,建立他的自信,增强他对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 ,任少波还表示,高校需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及时将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把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育人能力。

        在青少年阶段 ,应该如何为孩子们创造土壤,在真实的场景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倪闽景认为,“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 ,万物皆可研究。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的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

        吴於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从事科普工作多年,她发现现在科学类的课程被更多地重视 ,但传授的主要还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并没有十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动力 ,难以发掘青少年科学潜能。长期以来,她和团队积极探索中国式的科学教育模式 。她不仅是在网上做趣味科普的吴姥姥,还是智勇科创实践基地顾问 ,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创教育事业。

        在智勇科创实践基地,初中生 、高中生也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做科研项目 ,有专属导师指导教学 。基地研发了4-18岁贯通式科学教育课程和创新人才培育体系,还搭建了科创实验室 ,给提出不同问题的孩子空间和土壤,让他们尽情发挥才智,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

        在孩子们的课题里,“万物皆可研究”得到了生动体现。吴於人告诉记者,有一次一名高三的学生告诉她 :“老师,我发现咖啡汁滴在衣服上 ,过了一段时间很难洗掉 ,污渍中间是浅的,外面有一片是深的。这是什么原因?我想研究 。”还有的孩子喜欢音乐 ,研究乐器的发声原理 ;也有的孩子喜欢乒乓球,研究乒乓球的击球原理 。“学会科学家的方法,培养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这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 。”吴於人说。在她看来,孩子对科学的兴趣逐渐发展成特长,最后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才是科创实践教育的关键点。

        在科普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未来不一定会从事科学相关的工作 ,但吴於人认为,科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培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 。“拥有科学探究思维的孩子 ,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其他难题,也会触类旁通 ,科学的思维将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实习生 汤苇婷 陈涵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