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新冠疫苗攻关,他拼到生命最后一刻——追记倒在科研一线的感染免疫学专家赵振东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新冠疫苗攻关,他拼到生命最后一刻——追记倒在科研一线的感染免疫学专家赵振东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新冠疫苗上市 ,国人振奋。此情此景,赵振东却看不到了。

        坚守科研一线200多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倒在了出差途中。2020年9月17日,他为国家科研事业而燃烧的一生定格在了53岁 。

        疫苗攻关必须“再快一点”

        2020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身为我国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领域专家 ,赵振东坐卧难安。“我们研究传染病的科学家,怎么能不挺身而出 ?”

        “现在是打仗 !以后有的是机会过年。”1月23日 ,腊月二十九。赵振东把刚刚放寒假的学生叫回了实验室 ,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研究。

        2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成立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需要一名技术支持组长,为5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单位做好指导 、支持保障工作。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说 :“这个人既要水平高,又要甘做幕后英雄。我第一个就想到赵振东。”

        “只要对疫苗研发和国家有帮助 ,我就愿意!”赵振东没有二话。

        走访疫苗研发单位,在灭活疫苗的毒种选择、疫苗ADE效应等方面给出大量指导建议 ,助力疫苗研发顺利开展 ;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专班工作接踵而至 ,他始终倾尽所学,不遗余力。

        灭活疫苗涉及活病毒的处理,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而要满足量产需求,必须从P3实验尽快进入生产线。但生产车间要怎么设计?此前,国内尚无人用P3等级疫苗生产车间和相关标准。

        5月底 ,作为专班推荐专家 ,赵振东参与紧急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他提出的多项菌毒种保存等风险防控关键项被写入相关章节。两周后,《通用要求》施行 ,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和运行有了统一标准。

        战疫进入下半场 ,赵振东的课题组也熬过最初的艰难,成功构建了可替代活病毒进行药物筛选的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 ;以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研究,为后期新型组合疫苗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

        尽管曙光初现,但还不到松劲的时候!兼顾科研和专班 ,赵振东白天黑夜连轴转,好像永不知疲倦 。出事的前两天,他赴武汉参加疫苗生产车间安全评估检查,这已经是他三天内第二次来武汉。

        “从酒店去目的地的路上,同行人都在闭目养神,但赵老师精力充沛 ,跟我们聊国家疫苗研发的进展、怎么补短板,还一直说‘太慢了,应该再快一点 !’”这是专班成员王曙光和赵振东最后一次见面 。

        要对科学负责任

        直率——人们对赵振东最一致的印象。不论是科研探讨还是学术会议,他总是敢说真话、不留情面,也因此有人觉得他太有个性、不会做人。

        妻子王斌劝他讲话婉转一些,他反驳 :在科研真相面前,我不会拐弯抹角,有问题还不指出来,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赵老师会为一个实验结果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但转头就又有说有笑了 。”与赵振东相识多年的同事任丽丽用“纯粹”来形容他。

        对科学的热爱融入赵振东的血脉,也造就了他为国为民的“侠气” 。

        “传染病病原体在传播途径不清楚的情况下,很多同志都会害怕,而赵振东总是挺身而出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说。

        新疆输入性脊灰,他亲赴现场提供科技支撑 ;“H7N9”禽流感 ,他深入南京疫区取样本;西非埃博拉疫情,他也主动请缨……一次次应急任务支撑和重大医疗任务,赵振东都冲在最前面。

        广泛阅读文献、追踪学术前沿 ,是赵振东做科研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他创新的重要基础。家住回龙观 ,单位在亦庄。从京北到京南,赵振东上班要倒3趟地铁花费2个小时 ,可他却乐在其中 ,这是他宝贵的“文献阅读时光” 。

        他还源源不断地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章,分门别类发给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生 ,引领他们从文献中找思路,锻炼自主科研的能力。他培养出的十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中,有不少人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或业务骨干。

        9月16日下午5时36分,正在长沙候机的赵振东往实验室微信群里分享了最后一篇文献 ,约三小时后,他倒在了首都机场 。

        诚爱一世 磊落一生

        这样一个在科研上追求极致的学者,过日子却十分“凑合” 。旁人说 ,他生活简朴 ,一身衣服一穿十几年,袖子磨破了也不见换 。

        做科研清贫,他常跟学生念叨:我一50多岁的老头,每月2000块钱就够花了 ,只有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才能充实 。

        在网上看到赵振东去世的消息,农民工裴民生泪如雨下,不敢置信。他发过去一条试探的微信:“赵老师 ,最近忙吗?”可他再也收不到赵振东的回复 。

        2006年,裴民生带着两个患免疫疾病的孩子北上求医,结识了当时在北医工作的赵振东。“这种罕见病懂的人很少,十几年来,赵老师指导我们看病就医,让我们少花了很多冤枉钱 ,孩子少受了很多痛苦 。”裴民生流着泪说 。

        送别赵振东的这一天,人们从全国各地赶到八宝山。悼念礼堂外,送行的队伍望不到尽头。

        告别仪式上的挽联这样写道:诚爱一世对亲对友,磊落一生于人于事。熟悉他的人都说,写得太好了,这就是他 。

        赵振东曾说 ,在工作上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年轻人,二是能把毕生所学真正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他都做到了。

        赵振东离开了,他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工作的妻子 ,还在为新冠疫苗接种和元旦、春节假期疫情防控忙碌着,他的学生和同事正在将他留下的研究推进下去,还有更多被他影响的人,将带着他的精神继续走下去 。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