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百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亮相(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

        百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亮相(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

        1. 昨日,人们在观看百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于当日在国博开幕  。 新华社发

        百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亮相(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

        2. 钱学森入党申请书(复制品)。 南都见习记者 王森 摄

        昨日 ,在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南都记者走进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图片260余张 ,实物190件套,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并首次集中展示了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 。

        此次展览开幕式上设立了向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默哀环节。“科技界一日痛失两位泰斗 ,这是我们国家 、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开幕式上说,“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事业 ,把答卷写在稻田里、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田里,他们的伟大贡献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现场还展出了二人的珍贵影像资料,包括袁隆平在90岁高龄时,用英文寄语青年“机会宠幸有心人”的一段视频。

        钱学森:我回国近三年 体会到党的伟大

        首次集中展示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 ,是本次展览一大亮点 。申请书纸张深浅不一,新旧不同,每一篇都笔迹工整、话语真切 。申请书用相框装裱好,组成一面“入党申请书墙”,现场效果震撼。

        这些入党申请书中透露了许多重要信息 。例如,钱三强1965年5月17日写的《请求转正报告》从侧面显示出时代紧迫 ,中国的科学事业必须快步赶上,科学家们内心正急着为祖国作出贡献。

        他说,“为了使得我国的科学从落后状态快步赶上我们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我要求党给我努力的机会 ,允许我转正,我保证今后向达到党员的标准努力奋斗 。”

        钱学森则透露自己在回国近三年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见是慎重考虑后的结果。“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 ,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钱学森在1959年9月24日撰写的自传中追忆了自己选择信仰的历程,这也是他入党材料的一部分 。“我当时是信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 ,对国民党的那一套不信了 ,觉得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 ,只有靠共产党。”

        钱学森曾提到 ,这一辈子自己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第一次是老师冯·卡门看到其著作《工程控制论》后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第二次是他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次则是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年过七十申请入党:为人民尽忠不限年龄

        南都记者还发现,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中 ,不少人透露自己虽然“老骥伏枥”,但希望接受党的领导 ,为人民作出贡献 。

        例如 ,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就在入党申请书中“自问自答” :我的年纪已过七十,为什么我在此时刻申请入党?……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还有一位与党同龄的“抗麻战士”李桓英,她在95岁那年递交入党申请书 。

        李桓英是我国著名的麻风病专家,她曾与麻风病人同吃同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她治愈的病人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

        为何李桓英在耄耋之年申请入党 ?“我还不合格,但恐怕来不及了。”她曾言辞恳切地说,科研追求真理,党也追求真理。

        搞了一辈子科研的李桓英 ,对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谨 ,对入党的自我要求也同样严苛 。

        展览介绍

        260张照片190件实物 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据介绍,此次展览面积880㎡。展出图片260余张,实物190件套(含科学家书信、手稿、文献、档案等),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展览围绕科学家“爱国 、创新、求实 、奉献、协同 、育人”精神,分为6个部分和1个专题,分别是“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 、“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既要有工匠精神 又要有团结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以及专题“众心向党 走向复兴”。

        此次展览时间跨度相当大,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棉大衣到屠呦呦的诺贝尔奖章,再到“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球土壤样本,和最近冲上热搜的“祝融号”模型 ,以科学家精神的6方面深刻内涵为框架,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源于科技界的革命精神融汇贯穿其中。

        “让我们回去”

        签字明信片见证 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 、百废待举,党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 ,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展墙上,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在1950年牵头起草发表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71年后读来,仍觉澎湃激昂 。

        回家!回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气象学家叶笃正 ,“地学大师”涂光炽,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一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辟和建设中。此次首次展出的一张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签字明信片 ,见证了这一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

        从第一颗原子弹在茫茫戈壁成功爆炸 、《东方红》在太空中第一次奏响,到高铁 、大飞机刷新“中国速度” ,上九天、下五洋逐梦科技前沿……行走在展区内,移步换景便是时代的跨越 。从科技救国 、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的拳拳赤子心。

        “隐姓埋名人”

        他拍完合影后 便与家人一别二十多年

        展览有一个单元专门用来展示“隐姓埋名人”。据介绍,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科研任务 ,一些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 、无怨无悔,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现场展示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工作手迹、曾经穿过的蓝色棉衣以及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的工作图。1950年 ,他谢绝了美国恩师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展览罕见地展出了邓稼先一家的合影。只是拍完这张合影后,邓稼先便与家人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为一名“失踪者”。

        另一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于敏在1999年写给弟弟的信中提道:“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工程项目 ,是集体贡献 ,我是其中一员 ,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 ,并无什么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