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内部审计通用流程之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通用流程之审计计划包括)

        在具体介绍之前,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导图,先对审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内部审计通用流程之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通用流程之审计计划包括)

        接下来,先就审计计划这个模块 ,分享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简单聊聊审计计划 :

        1、为什么要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 、全局性的把控;一个审计计划的会包括审计对象 、范围、时间安排 、人员分配、预算制定等,对于一些审计项目众多或者审计资源有限的公司尤为重要;比如我之前的所供职的公司 ,全国加起来下属校区将近一千家 ,而总部真正内审人员也就六七人,在组织大型审计的时候 ,需要同时赋用下属各校区财务人员共同参与 ,这个时候,审计计划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2、计划什么时候编制?

        如果是年度审计计划,应该是当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确定第二年年度审计计划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可能还需要增加季度或者月度审计计划 。

        还是以我之前供职的公司举例,我们会在当年11月底开始做下一年度的审计计划,一般会在下一年1月初,报送审批完成年度审计计划,同时在每月3号前 ,最终报送审批确认每月的审计计划。

        3、审计计划需不需要审批?

        当然要审批,审批的目的主要有:

        1)提高工作的便利性:通过审批,计划就有了权威性 ,审批层级越高,对于后续的工作越有利 ;

        2)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同时要是有与领导需求不符的 ,也可以及时调整;

        3)保护自己,审批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审计人员。

        二 、审计计划六要素:

        1、审计对象 :

        就是我们要审计谁 ?一般审计单位是公司、或者是某一个部门;在选择审计对象的过程中 ,要客观公正 ,用可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 、审计期间:

        通常 ,不要短于一年;期间过短 ,审计单位业务量太少,尤其如果审计单位的业务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差别的话,这种审计效果会大打折扣;期间过长,会影响审计的时效性;因为本身审计就是一种事后审计 ,已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了,如果审计过程中拖得时间太长 ,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中存在得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得纠正  。

        3、审计范围:

        就是要审计什么?一般需要从主要业务 ,历史财务数据、上级的特别指示,以前得审计资料 ,初步确定审计范围 。

        4 、审计时间:

        什么时候去审计?要审计多长时间 ?常规审计时要尽量避开被审计对象得特殊时间,比如 :月底业绩冲刺、工商税务检查 、月末结账等等,如果选择了这些时间,被审计对象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无法提供充分的配合,也会影响审计的效率;

        我之前供职的公司,我们还会避开月初,因为月初各下属校区都在核算上月工资、统计上月运营数据等,都是以上的道理。

        5、人员安排:

        人多了 ,浪费资源;人少了,影响效率;人员安排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作用 ,所有人员安排也是一项技术活。

        6、费用预算:

        就是预计要花多少钱,通常包括差旅费(交通、住宿)以及审计人员的奖金津贴 。

        在了解了基本流程和六要素之后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享一下审计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为什么要重点分享这部分,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比如打仗之前,情报工作要先做好做细致,这样胜利的机率才会更高;如果事先的对象和范围确定清楚,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 ,这一点 ,在我几百次的审计经验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以下是几条实践中常用的判断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方法:

        1、先搞清楚可供选择的选项有哪些?

        确定对象和范围,有时候就像做选择题,你得先搞清楚 ,究竟有多少备选项,这儿一定要了解得越全越好;

        例如 :你单位一共有多少家下属公司、公司的类型、基本的业务情况、经营情况、一共有多少个项目等等 。

        2、老板和上级的需求排在第一位

        很简单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我们审计人员服务对象 ,是我们的客户;第二他们对于企业内外部风险,企业经营情况的熟悉程度往往远胜于一般的审计人员 ,他们的情报来源更多,所以在制定计划前,一定要多咨询领导的意见。

        3、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的汇总、收集 、分析,有助于决定我们的审计方向

        4、量化规则:

        收集好信息之后 ,我们需要定义我们的标准 ,把审计标准进行量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

        以下是我在自己做内审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上百次实际审计经验中 ,总结出来的几点量化规则(以下规则是可能有行业特性,仅供参考):

        1)基本财务指标: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在确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的指标;注意尽量避免只使用单一指标 ,要多指标组合使用。

        2)距离总部的距离:一般情况下,距离总部越远 ,越难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 ,某些区域或者城市,觉得距离总部远 ,自律能力差,再加上本身的执行力不够,往往会忽视总部的一些内控规定,当然有时候也会因为总部这边信息传递的失效 ,导致一些政策无法有效的传递下去;

        我在审计过程中 ,也会经常发现 ,有一些城市的员工对总部的某一些制度规定一无所知,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内审人员还肩负着集团制度培训的工作 ;

        所以 ,我一般对距离总部越远的地方,给定的审计风险值会越高。

        3)校长或者城市经理的任期:

        一般来说 ,任期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建立领导人绝对权威的概率就越大 ;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一些违规的事项会默认为正常或选择无视,如果再缺少相应的监督制约,那么该区域违规的风险是很大的;

        从我自身查出的几起集团重大违规,都是校长或者城市经理自校区开业以来就在没有更换轮岗过的。

        4)管理者是否“有前科”

        一般我认为 ,过去犯错越多,未来风险也会越大;

        一方面是犯过错的区域 ,我们会假设未来还会再次发生问题,另一方面 ,前期问题越大,后期整改的难度就越大。

        5)审计间隔 :

        一般来说 ,审计的间隔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6)业务发展的阶段:

        根据业务发展的阶段来区分,某些发展阶段的业务,可以不用单独审计。

        比如 ,我公司会把业务分为筹备期、启动期、发展期 、成熟期,一般来说,筹备期我们不会纳入审计范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