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 :信思金 ,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时代新人 ,要求高校必须在构建格局、充实内涵、强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

        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

        2月18日 ,湖南长沙师范学院,红梅盛开时节大学生开启新学期校园生活。宋文志摄/光明图片

        构建格局:大思政体系须遵循“教育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从格局上看,构建大思政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教育生态。

        构建大思政体系 ,首先在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其他各类课程都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时,也把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提升到战略高度。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要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20年5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 。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这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基本要求。

        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选拔32名优秀在校大学生回乡兼任基层团委副书记,助力家乡发展,增强大学生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廖胜春摄/光明图片

        构建大思政体系 ,其次在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如果说第一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那么,包括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文化审美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内的第二课堂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主体自主性等特点 ,它们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培养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 、引领成长需求 、具有学校特色的第二课堂系统,使之与第一课堂共促共进  ,这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关键所在。

        构建大思政体系,还在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互生。学校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场域,而认知社会、走进社会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生活既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场域和背景 ,又是教育人、磨砺人的资源和舞台。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就是他们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耳朵倾听 、从内心体悟的过程 ,是他们在思维和情感深处解答生活和时代这道“应用题”、从中汲取精深智慧和磅礴力量的过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互生,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应有之义 。

        思政课与专业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它们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功能和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又彼此交融。只有构建起它们之间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才能充分达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教育之道”。

        充实内涵:把握大思政体系的三重维度

        大思政体系之“大” ,不仅在于思政工作各方面之间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 ,而且在于教育主体、教育资源 、教育平台等各要素的同向汇聚 。加快构建大思政体系,必须在大队伍 、大资源、大平台这三重基本维度上发力 ,切实充实大思政体系的内涵。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落实大思政体系必须建设大队伍。建设大队伍 ,就是要着力打破各育人主体之间的隔离 ,构建协同联动的多元教育主体体系。思政课专职教师、学生政工干部、党政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 、名师名导 ,以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都是大思政体系中的教育主体。要科学把握各类教育主体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 ,明确学校各方面教育主体的育人职责 ,完善思政工作大队伍建设的激励约束与组织保障机制,激发各类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各类育人主体的有效联结 ,切实形成大思政体系的强大育人合力 。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落实大思政体系必须建设大资源。建设大资源,就是要树立大课程观,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观照中,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体系 。要把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鲜活故事,有效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抗疫故事、脱贫攻坚故事 、航天故事等发生在师生身边最直接和最接地气的现实资源,以及各具特色的红色校史资源等,生动融入教育教学。要系统梳理各类教育资源,精心打磨课程体系,形成系统、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大资源库。

        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 ,落实大思政体系必须建设大平台 。建设大平台 ,就是要丰富和完善包括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网下与网上等在内的立体化教育平台体系 。思政课课堂教学要聚焦把哲理、学理、道理讲明白,切实增强“习道”“解惑”实效;其他课程课堂教学要聚焦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增强课程思政的“涵化”“浸润”功能;社会考察、创新创业 、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要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强各类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 ,充分遵循不同平台在习道与解惑、涵化与浸润、体验与感悟等方面的教育机理,引导学生领悟真理力量 、体验伟大成就、锤炼意志品格 。

        强化保障 :促进大思政体系落地落实

        促进大思政体系落地落实,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优化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立德树人主体意识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时空拓展和模式变革 。

        优化教育评价“指挥棒”。无论是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还是建设大队伍 、大资源、大平台,关键在于优化教育评价“指挥棒” 。要按照“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总要求 ,精心制定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育人工作量及育人工作责任清单 ,把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资源和平台建设等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把深入学生、深入基层 、深入课堂、带头讲思政课等,纳入管理干部评价体系 ,把“三全育人”成效纳入各单位事业发展质量评价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促进教育评价“指挥棒”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强化立德树人主体意识 。大思政体系落地落实,既要靠评价“指挥棒”的激励和约束,更离不开教育主体立德树人主体意识的提升,只有真正树立立德树人主体意识,教育主体才能自觉地 、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做好育人工作。要加强党建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提升做好大思政工作的精神追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广大教师爱党报国 、敬业奉献的内生动力;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讲好教师育人故事、学子成长故事,营造学校大思政工作的文化环境 。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时空拓展和模式变革。大思政体系意味着思政教育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意味着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离不开数字化赋能。要科学把握思政教育的“时”与“势”,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教育数字化,克服教育资料和教育平台的时空阻隔,现实生成“泛在”的思政教育环境 ,实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大数据驱动思政教育精准治理,从而为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8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