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传承铁人志 永铸石油魂(中国石油集团大庆油田)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1日电(韩铠合)祖国北疆、松嫩平原 ,走进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奋楫扬帆的昂扬气息激荡澎湃。

        “大庆石油人是什么样的人?”映照现实寻找答案,当年的一篇长篇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首次向外界公开报道大庆油田 ,称赞大庆石油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铁人王进喜和大庆石油人的名字从此传遍全国、闻名世界。

        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血性和品节,是一种无形且强大的力量。60多年来,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被一代代大庆石油人传递 、赓续 、弘扬,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到2023年——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庆油田选树“新时代铁人式标兵” ,进一步推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具象化传播。

        9月21日,大庆油田命名表彰“新时代铁人式标兵”,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朱国文为“新时代铁人式标兵”颁发奖章和奖牌 。新时代 ,大庆油田把红色基因融入高质量发展血脉,持续抓典型、树样板 ,培育“铁人式”先优模,提升重大典型影响力,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油田领跑者 ,引导全员“人人出手过得硬”。深化“铁人身边学铁人,百年油田立新功”群众性实践 ,人人学先进 、赶先进、当先进,锻造新时代顽强拼搏、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铁人式钢铁队伍。

        从会战时期“五面红旗”,到新时期“五大标兵”“十佳百优”,再到“新时代铁人式标兵” ,大庆油田不同时期的基层英模群体不断涌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铁人式钢铁队伍 ,大庆油田才有如今蓬勃的发展面貌 :累产原油突破25亿吨,创新发展了一套自主研发、系统配套、世界领先的陆相油田开发技术,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 ,构建稳油增气 、内外并举 、多能互补的新发展模式 。

        大庆赤子,油田脊梁。一个个有特点、有个性、有温度的“典型模范人物”跃然而出 。踏上新征程,新时代大庆石油人深情作答 :大庆石油人兴油报国、忠诚向党的奋斗底色不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历久弥新 ,大庆油田永远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

        从“要争党和国家的大红旗”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扛红旗”——

        薪火相传 :传承铁人力量 把大庆红旗一直扛下去

        身穿皮袄 ,手握刹把 ,目光刚毅,巍然挺立……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铁人巨幅花岗岩雕像的基座上,摆放着人们敬献的一束束鲜花。

        铁人像前,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格外引人注目,身着红色工服、面容刚毅、目光如炬 ,他们来自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队伍——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队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他们都习惯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向老队长汇报。

        被称为铁人队伍的1205钻井队,孕育培养出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大庆石油人 。今年既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 ,也是这支钻井队成立70周年。

        “老队长,这一次我们又创下了新纪录 ,把古龙试验区块钻井周期缩至个位数 。请您放心,我们一定把红旗一直扛下去!”1205钻井队第21任队长张晶激动地说 。自征战古龙页岩油试验区以来,他们从最初的施工周期超百天到如今9.98天顺利完钻,4次打破区块的纪录。

        这些纪录来之不易。作为大庆油田发展接续力量的主战场,古龙页岩油属于陆相页岩油,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全新领域,没有成熟的理论、技术、经验可以借鉴,属于世界级难题。

        “铁人老队长说过‘咱们的眼睛不能光盯着井架上的小红旗,要争党和国家的大红旗’,面对世界级难题,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冲在前 。铁人队伍的队旗绝不能躺在荣誉室!”张晶斩钉截铁地说。2020年12月,1205钻井队主动请缨,正式进军这片勘探“无人区”。

        这里最难打的地层,是被各钻井队称为“魔咒”的青山口组。一米厚的地层有上千个小层 ,又薄又脆。钻头得先往下钻2000多米 ,还得在青山口组水平穿行2000多米才能完钻。张晶说:“在这里打井,就像用吸管横穿千层酥饼 。劲小了 ,速度太慢,泥浆就会泡塌井壁,引起井塌事故;劲大了,就会裂开 、掉渣儿,放在井下就是井壁掉块 ,很多井队都在这里遇上过大麻烦 。”

        1205钻井队也不例外 。钻到这里时,井壁剥落的岩屑明显增多,最大的有“鹅蛋”大小。经过专家研究 ,他们逐步提高泥浆比重,稳住井壁、撑住地层,经过6轮的调整、循环,剥落块一点点变小,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幅缩短了钻井周期。

        从踏入“无人区”到打败“拦路虎”,1205钻井队深入总结古龙页岩油钻井经验,探索形成了包含钻井生产、经营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 、党建文化等5个模板 ,创出69项高指标、新纪录 。中国石油专家称赞说:“大庆的钻探队伍用不到1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国外10年才摸索出的路 。”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在祁连山上立标杆 ;60年代 ,我们在松辽盆地举红旗;新时代,在古龙页岩油的新战场上,我们一定再次把胜利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主峰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张晶坚定的说。

        来到“三老四严”发源地——大庆油田采油一厂第三作业区中四采油队,该第23任队长王一伦正盯着集控中心的屏幕实时监控生产数据 。今年34岁的王一伦是大庆土生土长的“油二代” ,他常说 :“当队长难,当好中四采油队的队长更难。”

        保持稳产是采油队的根本 ,要想多产油 ,油井就得日夜不停地转 。中四采油队是大庆油田第一批成立的采油队。63年来 ,地上条件变了,地下情况也变了。144个油层薄厚不均 ,像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平均含水已经超过了97%,从地下采出100吨液体含油还不到3吨 ,采油好比从湖里捞油滴,难度可想而知。

        “‘三老四严’讲的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绕着问题走不叫‘三老四严’,等现成的更不是‘三老四严’。”丢下这样一句话 ,王一伦便带着队里的技术骨干,从早到晚盯在测试现场,量身定制注水方案 ,让出油层都喝饱,让水淹层减减肥。

        这一坚持就是8个月零17天,试验72口井 ,对比取样化验500多次,记录分析了上万个参数……他们“宁可调千遍,不放一个层”,用极限管理挑战管理极限,终于找到了控水稳油的办法,全队综合含水不升反降,让更多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今年是“三老四严”培育形成60周年  ,这是时间的标尺 ,更是严实的刻度 。一个人两个人“三老四严”不难 ,难的是人人“三老四严” ;一天两天“三老四严”不难 ,难的是60年如一日“三老四严”;一件事两件事“三老四严”不难,难的是事事做到“三老四严” 。

        “标杆旗帜是干出来的 ,百年油田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一定自觉以‘三老四严’为行为标尺 ,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它传承好 、发扬好,做到事事高起点、处处过得硬 、时时严要求,全力打造新时代标杆示范采油队。”王一伦说。

        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到“权威没有做成的 ,前人没有做过的,今天我们来做”——

        初心不改 :继承不守旧 创新不丢根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

        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石油首批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如今,满载荣誉的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刘丽依旧奋战在生产一线,这背后是她不忘初心的坚守。

        “要想当个好采油工,就要像铁人那样有责任、讲担当,要为革命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这是刘丽的父亲对她的嘱咐。她的父亲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刘丽接他的“班儿” 。

        加盘根 、换皮带,吃力地换着30多公斤重的皮带……19岁的刘丽为了练好基本功 ,起早贪晚奋战在井场上。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 ,她的技艺也愈发精湛,成了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如果说勤奋是基础,那么“创新”则给了刘丽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迈进“工匠”大门的金钥匙 。她研发的“电泵井便携式清蜡设备”结束了大庆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口电泵井配一套防喷管的历史,“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入选全国40项创新资金补助项目,填补了行业内技术空白 。

        “我始终记着铁人说过的话‘讲进步不要忘了党’ ,我的岗位就是油水井 ,我的舞台始终在井场,我的根就在大庆油田。这身红工服我已经穿了30年 。未来,我还要穿着它继续书写新的精彩 !”采油48队的巡井小路是刘丽最爱的舞台。

        作为资源型企业,先天就面临着年龄越大稳产越难的“尴尬”,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开发趋势。今年45岁的曲晗,工龄21年、党龄24年 ,一路走来,从采油工到采油队队长,现如今成长为采油三厂副厂长兼第六作业区经理 。

        2021年9月,曲晗临危受命 ,赴任采油三厂第六作业区经理。当时的第六作业区面临产量压力,不仅影响全厂产量大盘 ,还可能影响改革大局。一到第六作业区,他便一头扎进现场,3天跑遍14个站、42座计量间 ,查阅200多份数据报表。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这块烫手的“山芋”情况比想的更严峻 。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上现场 ,基层缺人机关上,机关缺人领导上。”面对困境,曲晗迎难而上,率队以严实作风破局 ,一连37天,天天都能见到他在井上、队里,把脉问诊、综合会诊 。最终,他们用20天实现产量上扬 ,用60天实现指标登高 ,用100天完成欠产逆袭……

        正是靠着这种严实作风,不仅让第六作业区成功打赢产量翻身仗,还实现了稳产超产的好成绩 。曲晗回忆起来笑着说:“有人说我脸黑、要求严 。脸黑就黑,只要能打翻身仗,我就把‘黑脸’唱到底 。新型采油作业区的建设还在探索 ,我坚信,有严实作风当保障 ,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实现。”

        一张书桌、一台电脑 、一摞资料、一米小床 ,这些东西见证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研究部署项目经理部经理、松辽勘探研究室主任张金友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与夜。

        “作为大庆油田科研人员,这责任、那责任,为油田接续发展贡献力量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2018年 ,大庆油田正式向古龙页岩进军。当时,国内外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项世界级难题。张金友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研究陆相页岩的任务。

        第一口该打在哪 ?这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家意见不一……时常 ,张金友在图纸前面一站就是小半天 。确定井位前 ,他几乎两天两夜没合眼,经过仔细研判,他大胆推荐了更有希望、更有前景的区域部署井位 。

        张金友日渐消瘦的身影令人心疼 。在煎熬与期盼中度过164天后 ,古页油平1井的油气喷涌而出。理论建立了,资源量也落实了,可这还远远不够 ,大庆古龙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在加速建设中 ,仍有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大庆石油科技馆一楼展柜前 ,静静放着大庆油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奖杯、证书。每每看到这些最高荣誉 ,张金友便说:“大庆油田的科研人员最不畏惧的就是‘权威’,最想突破的就是‘前人’ ,最想超越的就是‘自我’ 。权威没有做成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今天我们来做!”

        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走出大庆 、发展油田,让大庆油田品牌闪耀世界”——

        进位争先 :“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戈壁荒滩到兴安山麓,从茫茫大漠到锦绣江南 ,地下1300多公里的油气管线默默讲述着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第六标段项目经理杨光风37年的坚守 。

        大庆油田管道业务经历过一段时期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的低迷。面对质疑 ,杨光风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气 :“大庆管道的牌子不能砸在这代建设人手里,说什么也要把这口气争回来!”

        2020年12月8日,已经50多岁的杨光风接手俄气南段管道建设项目,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位于江苏省灌南县 、涟水县的施工现场。满眼的稻田、鱼塘和密布的沟渠,与以往熟悉的平原上铺设管线不同,在密集的水网中施工难度十分大,以前一个星期能干完的活 ,在这里至少得一个多月 。

        不能等 ,不能靠 !杨光风带着几个小伙子,背着吃的喝的,扛着定位设备,一周徒步57公里,走遍了沿线两个县城的8个乡镇 、34个村落。他们采取划分施工单元、一条龙施工法的工作模式 ,坚持扫线、布管、焊接、防腐、下沟等工序连贯作业 ,最大限度创造连续作业面 ,成功抢出60天宝贵的施工工期,管道下沟、连头、单体试压进度都拿下了第一名,打了个翻身仗 。

        俄气南段于2022年12月7日正式投产运营,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这条能源动脉纵贯祖国南北,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从黑龙江入境,穿过东北、华北,直下江南抵达上海 ,途经9省区市,造福沿线4亿人。能够亲眼见证 、亲手建设国脉工程,让杨光风倍感荣幸 。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也是大庆油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25个年头。从东南亚到中东,前后在海外工作了17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杨兆龙是大庆油田奔赴国际市场众多开拓者的一员。

        2009年的伊拉克市场十分动荡。面对保障不足、人员短缺、高温天气等困难,杨兆龙与在海外坚守的干部员工用过硬的作风和优质的服务 ,克服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赢得了甲方的赞誉 ,叫响了大庆油田品牌。

        “在市场博弈中,我们始终坚持干字当头 。2018年5月 ,我们在伊拉克中部的艾哈代布钻井一体化项目接近尾声,正赶上振华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东巴格达南油田开发合同,计划在10年内钻井135口 。”市场机遇转瞬即逝 ,为了拿下东巴项目,杨兆龙带队仅用一天时间就勘察完了2个区块 、近1000平方公里的油区,成功拿到第一手投标资料,为后续签约奠定了基础。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与家人相隔万里,每逢佳节只能在视频中“团聚”……杨兆龙说 :“坦白讲 ,我们在海外闯荡的干部员工,苦是真的苦,累是真的累 ,难也是真的难。但 ,只要我们能‘走’出发展的大空间 、‘走’出企业的新业绩、‘走’出大庆油田的好口碑 ,这一切付出就值得 。”

        射孔弹被喻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在完成钻井、测井、固井等工序后,利用射孔弹爆炸产生的高能金属射流 ,击穿坚硬的套管、水泥环和岩层,形成一个个通道 ,让一条条“油龙”喷涌而出 。

        作为全国最大的射孔器材企业,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射孔器材有限公司有50多年的历史,一直跑在国内射孔器材行业发展前列。2009年初,国外一家公司射孔穿深达到了1414毫米 ,他们研发的“庆矛牌”产品最高穿深却只有1100毫米 。

        “大庆石油人的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这一页 。都是人做出来的,凭什么别人能行,我们就不行?”面对差距,那时刚满30岁的射孔器材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贺建磊不服输,无论如何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誓要超越国外射孔穿深纪录 。

        “十年磨一剑”,无法撼动的世界穿深纪录被贺建磊等研究人员彻底征服了。2018年11月9日 ,在国际石油协会专家的现场监督下 ,伴随着一声巨响,他们创出了2091毫米的世界射孔穿深纪录,实现了中国射孔技术由跟跑到领跑的巨大跨越。

        2019年以来,新型射孔弹在大庆油田应用超300口井 ,采液强度较常规射孔弹提高20%,这一尖端利器还走出了国门。在土库曼斯坦,有一口油井 ,已连续多年未产油,被该国专家判为“死井”。使用这款射孔弹后,日产原油达到15吨,不仅引起了该国总理的关注,还让这款产品成为这个国家的首选品牌 。

        “6月12日 ,我们最新研制的127型射孔器,射孔穿深达到2594毫米,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贺建磊表示 ,他们将不断打造更为优质的“争气弹” ,把射孔弹变成“摇钱树”“聚宝盆”,努力让大庆油田的制造品牌闪耀国际舞台。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进位争先、风华正茂——这是新时代的大庆油田 。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一句句铿锵的誓言,穿越时空回荡在人们耳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铁人王进喜始终是大庆石油人的精神坐标,是大庆油田最鲜明深刻的形象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楷模和时代脊梁。时代在发展 、环境在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大庆石油人血液中流淌着的“铁人”本色。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近年来,大庆油田紧跟人才强国时代步伐,加速锻造新时代顽强拼搏 、敢打硬仗 、勇创一流的“铁人式”钢铁队伍 。如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国工匠”等英模群体走在队伍前列;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筑巢引凤”;“课题制”“双序列”“揭榜挂帅”激励奋发;各级大师工作室 、劳模工作室及技师协会辐射带动 ;技术技能大赛、各类劳动竞赛促进成长的良好氛围已扎下深根,并成为大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 ;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广袤的大庆油田上,学铁人 、做铁人的故事随处可见,每一名大庆石油人都是答卷人,奋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大庆油田答卷 。(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