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党建引领产业兴——看伊川如何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如何将党建引领转化为生产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张千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 、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伊川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振兴的工作合力。

        盛夏时节 ,记者走进伊川县杨海山村、常峪堡村、黄岭村 ,看党建如何引领产业强、农民富 、乡村美的“伊川路径”。

        擘画美丽杨海山

        “绘得村容貌已新,山明水秀杨海山。”

        干净整洁的街道 、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精致的小游园尽收眼底 ,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交通不便 、吃水困难、矛盾不断,曾经是鸣皋镇杨海山村的代名词。是什么原因让村子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实现了由“乱”到“治” 、由“差”到“好”、由“贫”到“富”的转变,入选伊川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的 ?

        答案是 ,有了一个坚强的党组织。

        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杰介绍说,2020年年底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产生后 ,坚持党建引领 ,从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发力 ,紧紧围绕洛阳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以乡村治理为抓手、产业发展为带动 、乡里中心建设为载体,着力服务好群众。

        党建引领产业兴——看伊川如何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如何将党建引领转化为生产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打前阵 。杨海山的主导产业是烟叶 、红薯和肉牛养殖,该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种植养殖”模式,将4000亩地入股 ,分别交给烟叶种植合作社与红薯种植合作社管理,打造了2个“双千亩烟薯轮作示范方”,村集体每年土地入股收入20余万元,带动300余人常年稳定务工,人均年收入4500元;在养殖方面,扩大安格斯肉牛西门塔尔牛存栏量,全村肉牛存栏4000余头,打造肉牛养殖繁育和饲草种植基地 。

        此外,该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村子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吸引2名乡贤返乡创业 ,成立了休闲旅游农场和养殖场两个公司,聚力积极打造集优质水果采摘、特色动物养殖、窑洞民宿康养、红色文化体验、农耕研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基地。

        华丽蜕变常峪堡

        和杨海山村一样交上“振兴考卷”的还有白元镇常峪堡村。从“破烂村”到“小康村”,常峪堡的蜕变之路显得格外精彩。

        常峪堡村曾是汉代古堡、宋代名镇。20世纪80年代,还有肉联厂、造纸厂 ,后因管理不善,导致村集体资源 、资产被变卖,缺乏主导产业  ,村子经济异常困难 。

        “清资产”唤醒“沉睡”资源 ,激活了发展要素。

        在“三清两建”行动中,常峪堡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依法依规与群众事群众议相结合 ,收回荒坡荒沟340余亩、耕地88亩、厂房550平方米、办公用房360平方米,清收现金124万元,规范合同35份 ,规范企业用地119亩,挽回集体经济损失510余万元 。

        厘清了思路,收回了资产,赢得了民心,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理顺了资产资源 ,手里有了‘真金白银’,就有了发展壮大的资本!”村党支部书记李广乾说。

        党建引领产业兴——看伊川如何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如何将党建引领转化为生产力)

        村民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 ,常峪堡村发展青铜器研发制作、电商运营、辣椒种植、机械加工等产业 。2023年又通过“梯改田、小田变大田”等方式,打造500亩5G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健全“双绑机制”,通过龙头带动 ,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制作技艺和电子商务产业 ,带动8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40万元 。

        同时 ,充分发挥“三自”组织作用,成立了孝贤文化促进会和春蕾教育基金会,累计捐款40余万元,尊师重教 、孝道文化底蕴浓厚。

        目前 ,常峪堡村正在积极打造数字乡村 、推介青铜器研学基地、打造智慧“生态谷” ,努力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蹚出了乡村运营新路径。

        幸福和谐黄岭村

        黄岭村位于葛寨镇南6.6公里,南望伏牛、西临伊水、北眺伊川 。

        全村219户868人 ,耕地1200余亩 ,有尚 、韦 、班、李、宁等诸姓。

        相传一老妇携二子尚守忠、尚守孝从“山西大槐树”而来 ,看此处地高位显、土地金黄,遂定居 ,取名黄岭。

        “原是省定贫困村,街道脏乱不堪 ,群众生活条件差、人居环境卫生差 ,少数群众靠打工谋生 !”过去的黄岭村 ,让党支部书记韦建勋感慨万千。

        穷则思变。近年来,黄岭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高质量抓好产业和人居环境微改造 、精提升,打造了美丽乡村,助推了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产业兴——看伊川如何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如何将党建引领转化为生产力)

        黄岭村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党建是第一责任”紧密结合 ,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菊花和烟叶,带动80余人就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子还对废弃的水塔群和卫生室进行部分破拆,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特意保留一座水塔和一棵近200年的皂角树 ,留住了乡愁,增设了磨盘、健身器材等;自筹资金建设了老年服务站、娱乐室 、阅览室、餐厅和洗澡间等,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

        如今的黄岭村,山水绚丽,文化绵长 ,景致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要坚持党建引领 ,切实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伊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纪朋说,伊川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建强村级“主心骨”、配齐党员“排头兵”,立足“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建好用好乡里中心 ,让红色成为广袤乡村的幸福颜色。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