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一切都回来了”以后,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协同办公厂商)

        在协同办公赛道上,钉钉、企业微信 、飞书等产品已经站稳了头部梯队 ,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协同办公赛道也需要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寻找商业化的可行路径 ,并面对可能的挑战和阻碍 。具体如何解读 ?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一切都回来了”以后,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?(协同办公厂商)

        景区爆满 、影院满座、春运客流高位运行,一切都在从旧模式走向新常态 ,协同办公赛道也迎来了切换期。

        需求井喷的前三年 ,协同办公赛道高速发展 。凭借免费策略和不遗余力的市场推广,阿里、腾讯、字节的协同办公产品站稳了头部梯队 。Questmobiles的数据显示 ,2022年11月,钉钉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53亿 ,在国内协同办公赛道排名第一,其次是企业微信的1.1亿,第三是飞书的930万。

        但“免费”不可能长久 ,近来,钉钉 、企业微信 、腾讯会议 、飞书等产品分别上马商业化方案。网课用户“不要更新腾讯会议”的呼喊,是行业进入变现期的最佳注脚。

        “先占领市场 、再推进转化、然后实现盈利”,这个互联网产品的经典范式能再度成立吗?

        恐怕很难。一来,协同办公To B属性强烈 ,追逐DAU、MAU的互联网逻辑未必适用 。二来,中国市场又太特殊,规模化和定制化之间难以取得平衡,相关厂商注定无法简单套用海外的SaaS商业化经验,本土协同办公玩家必须找到本土化路径。

        “御三家”已经在探索的路上——钉钉原本只有考勤、聊天、审批“三板斧”基础功能,如今明确了PaaS化、生态战略,尝试推进产业链的协同 ;企业微信打通了微信朋友圈、视频号,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开拓腾讯式的C2B路线 ;飞书则以“好用”和“先进”为核心输出产品,尝试给B端引入一些新风。

        跑马圈地告一段落,国内的协同办公赛道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没有太多经验可循,挑战相比此前只增不减。

        一、三种路径,各自探索

        目前,阿里、腾讯、字节在协同办公赛道上均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三家的商业化思路在共性和差异性上都十分显著。

        共性方面,三家都是根据权益的多寡 、定制化程度、是否私有化部署实施梯队定价。

        • 钉钉有免费标准版、权益更多的专业版 、定制化程度更高的专属版 ,以及满足专有化私有云部署需求的专有版;
        • 腾讯会议向C端推出免费版和会员版,向B端推出商业版和企业版;
        • 飞书有基础版 、企业版、旗舰版三个版本。

        差异性则体现为,由于背靠的大集团能力不同,其商业化卖点和逻辑存在明显差异。

        钉钉的关键词是“生态” 。经历几代版本更新,钉钉明确了发展路径——核心功能自己做 ,剩下的交给生态 。具体而言,在早期“三板斧”基础上 ,钉钉近年发力补足音视频、办公套件短板,同时专注PaaS化,让行业应用、人财物产供销研等场景的专业应用,以及相关的硬件需求,都交由生态解决 。

        支撑起这一思路的是钉钉的市场规模。根据钉钉7.0产品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  ,钉钉用户数破6亿,企业组织数超过2300万。这样的市场渗透度对生态伙伴具备吸引力 ,同时也拓展了钉钉的商业化路径。

        钉钉的收入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不同版本的钉钉,以及低代码平台宜搭 、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等产品带来的订阅收入;第二块则来自生态,软件和硬件合作伙伴通过钉钉获得收入,钉钉将从中抽取一定佣金。这类似于苹果App Store的逻辑 ,只是这是一个B端的“应用商城”。

        “一切都回来了”以后,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协同办公厂商)

        图源 :钉钉官网

        腾讯的协同办公布局由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组成,根据2022年Q3的财报电话会 ,公司高层提到目前已有一个将三者打包的付费订阅产品,已有企业开始采购。

        “连接”是理解腾讯式路径的关键词 。以企业微信为例 ,微信月活超12亿 ,又有微信支付、朋友圈、视频号、搜一搜等多元能力 ,塑造了极具本土化色彩的流量生态和转化路径。和微信的连接,是企业微信与同类产品的最大区别。

        企业微信的账号有两种,基础账号调用了通讯录、身份验证 、OA应用等基础接口,互通账号则可以调用和客户联系 、客户群、客户朋友圈相关的互通接口,后者收费更高 ,是企业微信的核心卖点,也让腾讯协同办公路径独树一帜。

        “一切都回来了”以后,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协同办公厂商)

        图源:企业微信官网

        马化腾在此前的内部讲话提到,腾讯的优势是“一门三杰”(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代表的协同办公能力,以及小程序连接的TO C和TO B业务闭环。“这些是很好的,全世界都没有,为什么不发挥这个优势呢” 。去跟别人竞争那些“不差腾讯一家”的事情,没有意义 。

        和前两家相比 ,字节的飞书在国内市场的拓展稍晚,但也因为这样 ,飞书有着更多年轻化特质。

        “好用”和“先进”是飞书的重要标签。“好用”集中体现为优秀的协同办公体验,飞书近年也以自研产品的方式 ,试图将“好用”延伸至组织人力领域 。目前,飞书已推出包含办公协作产品的“飞书Office”,和包含人事、招聘、绩效 、OKR等产品的“飞书People”,产品版图较此前显著扩张。

        “一切都回来了”以后,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协同办公厂商)

        图源:飞书官网

        “先进”则体现为,飞书卖的不只是工具 ,还有和工具贴合的方法论(如OKR、“Context, not Control”的管理方式)。飞书试图以抖音的增长、以及各行业知名企业的使用经验,来佐证自身对于行业标杆的支撑意义,吸引更多企业为“先进”买单。

        不过,在钉钉发力补短板、企业微信打通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的背景下 ,“御三家”的工具体验差异度正在降低。如何保住“好用”优势,同时让更多行业企业接受“先进”方法论,是“后来者”飞书面临的重要挑战 。

        二 、两大陷阱 :烧钱和平衡

        对比三种路径,除了各自集团的影响,我们还会发现,“御三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例如钉钉明确了要做“平台”,把差异化需求交给其他SaaS厂商,飞书则更倾向于自己把各项产品打磨到最佳状态。

        现阶段的协同办公赛道,还没有到能判断“谁对谁错”的时候。国内市场环境特殊,业界常提到的有“中小企业付费意愿不强 ,留存率低” 、“大企业普遍要求定制” ,这意味着行业无法简单照搬海外SaaS经验,同时还要警惕在探索过程中落入陷阱。

        这里说的陷阱同样具有本土化色彩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一项是“烧钱”。

        对于协同办公赛道而言,前三年是难得的市场拓展期 ,钉钉、腾讯会议 、飞书等产品纷纷用免费策略抢占市场 ,腾讯会议上线仅245天用户数就破亿。但免费策略的另一面是成本压力,“成本边际递减”的逻辑不适用于协同办公 ,规模越大 ,公司也要承担更大的技术资源成本(带宽、服务器、存储)和人力成本(研发、销售、管理) 。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2022年11月 ,钉钉音视频技术资源单月成本约为2.5亿元。其中超过70%是网络带宽成本,超过20%为服务器和存储成本。过去三年,钉钉每年网络带宽成本为15亿-20亿元,极端情况下超过20亿元。

        亏损跟着规模增长而增长,那么收入呢?身处互联网行业,各家都格外看重DAU 、MAU数据,但用户不是客户,协同办公也没法复制To C的商业化逻辑。依靠免费追求规模  ,会让收入和亏损变得极不平衡 。

        钉钉的转向是行业试图跳出陷阱的写照之一。在推进商业化的同时,钉钉将核心指标从DAU换成了收入和活跃“企业”数,这代表公司在经营思路上从To C转向To B。腾讯会议上线收费模式,也被广泛视为行业进入拐点,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收入。

        但培养B端付费习惯是个长周期工程,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一个“完美”的SaaS模式,应该用标准化产品实现规模化,降低扩张边际成本。然而国内的情况是 ,中小企业对标准化产品接受程度高,但付费能力较弱。钉钉总裁叶军去年9月曾提到,“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的 ,真正付费的数量可能1%都不到”。

        真正能贡献可观收入的还是大客户,但大企业业务和架构复杂 ,定制化需求更多。厂商很容易陷入另一大陷阱: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平衡 。

        这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如果一味跟着大客户的需求走 ,企业很容易变形为 “项目制” 的企业服务公司 ,增速和利润率都将被压制 ;如果不做定制化,公司又可能因此错失大客户。

        一个常被提起的案例是飞书从钉钉手里抢下小鹏。此前小鹏汽车弃用钉钉,改用飞书 ,一大原因是钉钉没法满足小鹏的定制化需求。这成了钉钉转向大客户战略的契机之一。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服务大客户需要更多的研发人员和更大的客户成功团队,成本高周期长 ,盈利压力更大 。

        协同办公厂商必须竭力保持平衡:既要靠大客户获得收入,又要确保发展模式可持续。

        为了转向大客户战略 ,钉钉增强了定制化服务能力 ,但又尽力控制人员规模,用平台和生态承接定制化需求。飞书近年持续拓展大客户 ,“客户Logo墙”上知名企业明显增多 ,但与之相伴的是高于钉钉和企业微信的人员规模 。

        三、同一难题:盈利

        乐观地看 ,大家已经趟出了各自的路径。平台 、生态 、连接、C2B、“先进”,这些逻辑都有可能导向一条属于本土的、可持续的协同办公增长路径。但令人担忧的是,无论哪种方案,目前离共同的彼岸——“盈利”,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

        叶军去年11月对《财经》表示,钉钉目前仍在“投入期” ,希望很快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在2022年Q3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高层提及,企业服务业务“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实质的收入贡献”。而根据界面报道  ,由于国内业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飞书的业务重心将转移至海外市场。

        跑马圈地后如何走向盈利 ?即使是在ToB市场更成熟的海外市场 ,协同办公产品的持续增长和盈利也不是简单的问题。

        以最常被提及的Slack和Zoom为例,前者曾是硅谷宠儿,但直到被Salesforce收购也没解决亏损难题,同时还面临来自微软Teams的竞争压力。Zoom在疫情期间大受追捧,也有亮眼的盈利能力,但在后疫情时代承受着视频会议需求放缓的压力。如何留住客户、开辟新业务,是Zoom眼下最大的挑战 。

        对于阿里 、腾讯 、字节来说,协同办公产品是产业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棋子 。阿里试图让钉钉成为B端的超级入口,腾讯试图走通C2B逻辑,集团各项业务的未来(如微信商业化、广告业务等等) ,均和企业微信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字节跳动同样需要在抖音之外,再找到一个强力增长引擎 ,B端市场不容错过。

        就当下的情况看 ,对于协同办公赛道 ,三个大厂依然会给予耐心。但今天的互联网行业,也不再是过去那个能为想象力持续买单的状态 。用李彦宏的话来说,短期说“亏是因为高速成长”是行的 ,但是长期是不行的。

        作者:肖卓

        来源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响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