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指南」十三:项目部应急安全管理工作指南(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资料目录)

        第一节 一般规定

        一、应急安全管理

         

        1.项目部应制定《应急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的管理,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进行规定,对应急演练流程进行规定。

         

        2.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包括管理人和作业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 ,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辨识 、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 、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灾避险 、逃生自救等 。

         

        3.应急机构: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甲方、监理单位、承包方人员组成;承包方成立应急机构 ,确保应急队伍人员充足  ,明确分工和职责。

         

        4.预案编制:承包方针对项目施工特点,编制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核,报项目备案;监理单位对承包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物资装备情况进行审查,并督促修订和完善 。

         

        5.物资保障 :项目部和承包方均应确保应急物资装备充足有效,定期维护和检查 。

         

        6.应急预案备案:应急管理部2号令《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 ,第二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 ,按照分级属地原则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 ,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7.应急培训

         

        项目部要加强应急培训管理,将应急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开展对项目管理人员 、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从业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

         

        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培训内容:

         

        (1)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 。

         

        (2)相关应急预案。

         

        (3)应急职责、应急响应及其实施程序。

         

        (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与后果预测,应急对策与防护措施。

         

        (5)应急设施 、设备 、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6)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个人防护、自救 、互救等基本知识。

         

        二、应急分类

         

        1.项目部编制的应急预案体系由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项目编制应急预案应建立台账,分类管理 。

         

        2.项目部应根据辨识的危大工程或Ⅲ级及以上的风险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2.综合预案是总体 、全面的预案 。主要阐述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应急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 、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 、预案体系、响应分级、响应程序 、事故预防、应急保障、应急培训 、预案演练等,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总纲 。

         

        3.专项预案主要针对某种特有或具体的事故 、事件、灾难风险出现的紧急情况 ,制定的救援预案。具体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四大类型 。

         

        4.自然灾害类:针对可能面临的气象灾害:雨雪冰冻、强对流天气(含暴雨 、雷电、龙卷风等)、洪水 、大雾,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编制防台 、防汛 、防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防雨雪冰冻应急预案、防大雾应急预案 、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防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

         

        5.事故灾难类:编制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大型施工机械事故应急预案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交通事故应急预案等 。

         

        6.公共卫生事件类: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编制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事件等应急预案。

         

        7.社会安全事件类: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新闻媒体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编制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突发新闻媒体事件等应急预案 。

         

        8.在专项预案基础上,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 ,组织本单位现场作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进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事故类别,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

         

        第二节 编制审核

        一、编制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9号)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88号)
        •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工作指南》(AQ/T9007-2011)
        • 地方性有关应急管理规定
        •  
        •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要求组织编制。

         

         

         

         

        2.综合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区别

         

        (1)启动机制不同。小事故发生时 ,由项目、施工队或班组成员根据事故发展自行启动应急处置措施,综合应急预案由公司主管领导或者项目经理根据事故发展启动,必要时还要报告请求政府的抢险救援 。

         

        (2)针对的事故程度不同 。小事故发生时,采取措施后不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就应该启动事故救援预案。

         

        三 、编制要求

         

        除满足《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外 ,还应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88号令要求编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 、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有关法律 、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2)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3)本地区 、本部门 、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5)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7)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 、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

         

        (8)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

         

        四 、应急预案评审

         

        1. 评审方法。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

         

        2. 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 ,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

         

        3.形式评审。依据《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 、语言文字 、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 ,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4.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 、针对性 、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

         

        5.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

         

        6.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这些要素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 、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五、应急预案修订

         

        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修订一次 ,预案修订情况要有记录并且归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要在一个月内予以调整修订:

         

        (一)法律、法规 、标准修订或者变更 。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变更 。

         

        (三)单位、部门或者岗位发生较大变化。

         

        (四)地域、环境、气候、工艺流程等发生较大变化。

         

        (五)施工内容增加或者发生变化。

         

        (六)应急演练过程中或者实际应急响应过程中发现应急预案存在问题。

         

        (七)其他原因 。

         

        第三节 应急演练

        一、演练计划

         

        1.每年初项目应根据安全风险,结合年度安全生产计划 ,编制《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2.明确演练的形式、内容、频次、日程 、经费等。

         

        二、演练要求

         

        1.应急演练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的相关要求  ,具体包括演练形式 、范围、频次 、内容、评估 、总结等内容。

         

        2.应急演练可以采取现场模拟实战演练或桌面演练等多种方式 。演练要考虑本单位面对的各种突发事件风险,重点针对易发事件和主要灾害的薄弱环节开展 。演练方式和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覆盖面。

         

        3.项目部每一年对本项目主要预案演练一遍。生产现场重要场所 、设施和岗位每半年对现场处置方案全面演练一遍 。

         

        4.演练前要制定演练方案或演练脚本,明确演练目的和演练目标。必要时,组织演练评审 ,演练动员和演练前的培训等。

         

        5.演练的主要目的有检验预案 、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 、科普宣教等 。演练本着结合实际 、合理定位;着眼实战 、讲求实效 ;心组织、确保安全 ;统筹规划 、厉行节约的原则开展 。

         

        6.应急演练要聘请或者指定评估人员组成评估组 ,通过拍照、录像、表格记录等方法,对应急演练准备、应急演练组织和实施、应急演练效果等进行评估 。评估人员可以由相应领域内的专家、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部门相关人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

         

        7.应急预案演练对周围社区 、邻近单位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可能造成影响的,应在演练一周前公示告知 。

         

        三、演练总结

         

        1.应急演练结束后,应组织现场点评 。由应急演练组织者 、控制人员 、主要演练人员和评估人员参加的讲评会,由评估人员对演练执行情况 、应急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参演队伍及人员的表现、演练预案和设备装备的适用性、应急演练中暴露的主要问题等进行讲评。

         

        2.应急演练结束后要组织演练综合和评估。评估组要汇总评估人员的评估资料 ,撰写评估总结报告,重点对应急演练的准备和策划、应急演练组织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形成应急演练评估总结报告。

         

        3.应急演练评估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演练的背景信息 。

         

        (2)对应急演练准备的评估。

         

        (3)对应急演练策划与应急演练方案的评估。

         

        (4)对应急演练组织、预警、应急响应 、决策与指挥、处置与救援、应急演练效果的评估。

         

        (5)对应急预案的改进建议 。

         

        (6)对应急救援技术 、装备方面的改进建议 。

         

        (7)对应急管理人员 、应急救援人员培训方面的建议。

         

        4.对应急演练评估总结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演练组织单位(或者部门)要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落实整改资金和措施,跟踪检查整改情况 。

         

        第四节 应急储备

        一、兼职应急队伍管理

         

        1.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可以与邻近的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2.兼职应急队伍应以文件形式明确 ,并定期组织培训等相关活动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应急物资储备及检查

         

        1.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保障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定额储备管理办法,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区域联动机制,做到应急物资储备到位、调运顺畅、资源共享 、动态管理。

         

        2.项目应指定部门(物资设备部或安环部)负责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的具体管理制度 ,坚持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专业管理 、保障急需 、专物专用” 。

         

        3.项目应明确应急物资申请 、购买、验收、检查等相关程序和具体负责部门及责任人 。一般规定应急物资由安环部或设备物资部人员负责验收、管理、保养、维修和发放 ,应急物资严禁任何人私自用于日常施工 ,只有发生突发事故方能使用。

         

        4.项目应在施工现场建立应急物资仓库,应急物资进库前应组织验收,并制定应急物资管理台账(*),台账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现有的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放置地点 。

         

        (2)联防区域内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位置。

         

        (3)周边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及位置。

         

        5.要将应急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资金预算 ,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以满足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应急培训与演练以及应急队伍、装备 、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的要求,保证抢险救灾、恢复和重建所需的资金投入。

         

        6.施工现场常用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参考)

         

        序号

         

        物资名称

         

        数量

         

        单位

         

        1

         

        水泵

         

        2

         

         

        2

         

        消防水带

         

        250

         

         

        3

         

        医药箱

         

        1

         

         

        4

         

        强光手电

         

        10

         

         

        5

         

        头灯

         

        10

         

         

        6

         

        扩音器

         

        2

         

         

        7

         

        灭火器

         

        20

         

         

        8

         

        铁楸

         

        100

         

         

        9

         

        消防铲

         

        5

         

         

        10

         

        消防斧

         

        5

         

         

        11

         

        消防水桶

         

        5

         

         

        12

         

        雨鞋

         

        10

         

         

        13

         

        雨衣雨裤

         

        10

         

         

        14

         

        救生圈

         

        5

         

         

        15

         

        救生衣

         

        5

         

         

        16

         

        编织袋

         

        1000

         

         

        17

         

        手推车

         

        1

         

         

        18

         

        绝缘杆

         

        2

         

         

        19

         

        绝缘鞋

         

        5

         

         

        20

         

        绝缘手套

         

        5

         

         

        21

         

        安全帽

         

        10

         

         

        22

         

        警戒带

         

        10

         

         

        23

         

        安全绳

         

        100

         

         

        24

         

        撬棍

         

        5

         

         

        25

         

        千斤顶

         

        2

         

         

        26

         

        担架

         

        2

         

         

        27

         

        三级开关箱

         

        1

         

         

        28

         

        安全带

         

        10

         

         

        29

         

        对讲机

         

        2

         

         

        30

         

        双块水泥

         

        5

         

         

        31

         

        木楔

         

        20

         

         

        32

         

        棉纱

         

        20

         

        公斤

         

        33

         

        有害气体检测仪

         

        1

         

         

        34

         

        防毒面具

         

        5

         

         

        7已消耗的应急物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 ,按调出物资的规格、数量、质量等重新购置,一般规定由物资设备部提出申请,安环保部审核后重新购置  。

         

        8.应建立应急物资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是否存在损坏或过期现象,并定期维护保养,留存检查和维护保养过程记录(*)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