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科学家实现高效蓝色室温磷光

          提起夜明珠,人们不会陌生,它在黑暗中发的光是磷光。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不仅可以“炮制”像夜明珠一样的磷光材料,而且赋予它照明以外的多种用途 。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提出“发色团限域”策略,利用最简单的分子实现最优异的磷光性能 。研究团队还“一光多用”,开发出具有多重应用价值的磷光材料器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材料学》。

          冲破“瓶颈” 抑制猝灭

          蓝光 ,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 ,是固态照明和全彩显示的核心组分 ,同时在生物医学、光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三位发明者。

          目前,各种蓝光材料得到广泛研究开发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正是其中热门的前沿领域之一 。

          磷光材料,是一种在某种波长的入射光(如紫外可见光,X 、β、γ等高能射线)照射下能发出磷光的材料,且激发停止后仍可发光(激发停止后不能发光的为荧光) 。因此 ,长余辉是磷光材料的一大特点 。不过 ,实现长寿命 、高效率的蓝色室温磷光一直存在“瓶颈” 。

          “通常,获得高效率的室温磷光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有效促进单/三线态激子间的系间窜越 ,这主要依赖于分子结构设计;有效抑制三线态激子的猝灭 ,即让光子产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难以衰减或消失。”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黄维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

          他表示,目前晶体工程是一种有效抑制三线态激子猝灭的策略。但晶体中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分子间π-π堆积,却成为实现高效蓝色磷光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它非常容易导致三线态激子间的猝灭,给效率提高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它还会使发色团共轭度增加 ,发光红移,难以实现蓝色磷光。

          针对这一挑战,联合团队基于前期对聚集态磷光的理解和对低温77K下溶液单分子态磷光现象的思考,利用强作用力的离子键,创造性地提出了“发色团限域”策略,成功构筑了具有分子态高效室温磷光的有机离子晶体材料 。

          “笼锁”发色团 创造新纪录

          在最新研究中,黄维等以均苯四甲酸(PMA)多羧酸化合物为研究模型,合成了均苯四甲酸四钠盐(TSP)的高效蓝色室温磷光离子晶体材料 。

          他们发现,光激发后 ,有机离子晶体TSP呈现肉眼可见的明亮蓝色长余辉现象(通常是指关闭激发光后,发光物质能持续发光超过100毫秒以上的发光现象),余辉持续时间3秒有余。其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和磷光光谱几乎完全重叠,仅在325纳米处出现一个极小的荧光峰 ,磷光效率高达66.9% 。

          实现这一成绩,是因为研究者独辟蹊径 ,找到一种办法“对付”发色团——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 、具有高的激子跃迁速率的芳香功能基团。

          “由于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使得分子周围可以结合众多的抗衡离子。离子化的发色团被抗衡离子完全包围,如同孤立在一个笼子当中 ,与周围发色团完全隔离 ,限域在一个刚性、孤立的环境中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安众福比喻说,“同时 ,羧酸基团不仅可以形成离子键,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激子的系间窜越 。”

          在进一步研究中,团队发现离子晶体TSP具有类似低温稀溶液单分子态磷光的性质。通过单晶分析,他们确认离子化的发色团被抗衡离子完全包围 。理论计算也表明,离子化后的结构,其自旋轨道耦合常数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实现高效磷光提供条件 。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 ,研究者又合成了均苯四甲酸二钠盐(DSP) ,从侧面论证了刚性 、孤立的分子态模式对磷光性能提升的重要性 。单晶分析再次表明 ,发色团之间存在明显的π-π堆积 ,该堆积会使发色团共轭度增加,DSP发黄绿光余辉,并且效率非常低,难以实现高效分子态蓝色磷光。

          以此为基础,黄维等进一步验证了“发色团限域”策略实现分子态高效室温磷光的普适性 。该团队调整抗衡离子和发色团单元,设计合成了5个蓝色磷光材料 、2个绿色磷光材料和5个黄色磷光材料,均实现了长寿命 、高效室温磷光 。其中,他们实现了效率高达96.5%的世界纪录级的蓝色室温磷光发光 。

          “蓝光,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在照明和全彩显示方面至关重要 。但绿光和红光及其他颜色光也必不可少 ,尤其在构筑白光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高效、长寿命的白色磷光和全彩余辉显示,这需要各个颜色的材料按照比例混合才能实现 。”黄维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全彩余辉显示。

          创意应用 潜力巨大

          创新科技 ,研有所用。除了理论创新,黄维等还实现了新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创意应用,余辉显示屏是其中一大创举。利用新型磷光材料的高效长余辉特性 ,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这一材料在余辉显示领域的应用 。

          据安众福介绍,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新型显示屏可应用于信息显示(包括数字 、文字、图案、动画等)、路径追踪、路标警示灯、信号灯等,以及生活中闪烁的装饰灯光。余辉显示器件在雷达显示屏 、以及深海或太空的极端环境下的显示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同时,研究团队基于离子晶体TSP制备了加密墨水。普通日光下,它不能显示加密信息;关掉光源后 ,会呈现出加密信息 。该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喷墨打印加工性能,可快速、高精度地进行数字、文字、图案、条形码 、二维码等的打印,有望应用于信息加密 、信息传输、智能识别和商标防伪等场景 。

          此外,由于这类离子化合物能够与指纹中的油脂等富羟基结构结合 ,该团队成功将其应用到了指纹识别中 ,其识别程度极高 ,甚至指纹中的呼吸孔均能成功识别 。值得一提的是,该材料黏附指纹的能力极强 ,在鼠标、手机 、水杯、档案袋、金属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上 ,均能很好地将指纹显示出来,有望应用到刑侦案件的指纹提取中 。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对理解有机磷光材料分子结构 、堆积方式与发光性能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迈向新应用奠定了基础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1-01073-5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