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葡萄种植主要生产技术(葡萄种植主要生产技术要求)

        葡萄种植主要生产技术

        周生合等

        一、选择名优品种

        果树种植,品种选择是关键。市场上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的葡萄新品种,如何正确地选择名优品种是葡萄种植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优缺点,应根据自己的栽培目的、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品种特性去选择 。如果葡萄主要销往周边市场 ,可重点发展多个品类的鲜食品种 ,一部分销往市场、商超 ,一部分发展旅游观光采摘,而不用过多考虑品种的贮运性能 ;如果销往较远的市场 ,应综合考虑产品的贮运性能、食用和外观品质 。

        二、构建标准树形

        葡萄种植可采用的树形有很多,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所选品种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树形。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棚架、飞鸟架、单篱架等,主要树形结构如下。

        1. 棚架。 T 形 、H 形和龙干形均可称为棚架栽植 。三种树形主干高度可定为 1.8 ~ 2.0 米,T 形主蔓垂直行向水平延伸,新梢水平垂直绑缚于主蔓两侧 ;H 形主蔓沿行向延伸,双株单穴定植,新梢垂直于主蔓,于两侧绑缚  ;龙干形分为双龙干或多龙干,龙干长度一般为5 ~ 8 米,龙干之间的距离为 0.5~ 0.7 米,其上均匀分布结果单位 。棚架树形间距可定为 20 厘米 。

        2. 飞鸟架。 单干双臂形。每隔 4米埋设立柱,柱长 2.6 ~ 3.0 米,埋入土中 0.5 ~ 0.6 米,边柱应向外倾斜 35º 左右,用锚固定 。行距 2.8 ~ 3米,横梁长度 1.5 米~ 1.7 米,架设于立柱顶端以下 30 厘米处 ;距地面1.2 米~ 1.4 米处拉第一道拉丝 ,横梁上于立柱两侧 40 厘米和 80 厘米处各拉 2 条拉丝 ,架面 5 道拉丝呈 T 形。

        3. 单篱架。 该树形适合长势较弱或中庸的葡萄品种。行距 2.3米~ 3.0 米,每隔 6.0 米埋设立柱,干高 1.8 ~ 2.0 米 ,架面第一道拉丝距地面 0.7 ~ 0.8 米,按照 0.3 米、0.45 米 、0.45 米依次架设 3 道拉丝 。主蔓水平绑缚于第一道拉丝,新梢直立绑缚在第 2 ~ 4 道拉丝上。

        三 、搭建适宜设施

        设施栽培在葡萄生产中应用较多,主要是促成栽培 、延迟栽培、限根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延长葡萄供应期,提升产业效益。重点介绍一下促成栽培和避雨栽培。

        1. 促成栽培。 主要采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一般在在 1月份扣棚 ,2 月中下旬发芽,6 月份成熟 ;日光温室冬季保温效果比较好,秋季满足需冷后提早打破树体休眠 ,可在 12 月下旬发芽 ,4 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成品果价格较露地栽培有明显优势 。

        2. 避雨栽培 。 主要采用单行避雨和连栋避雨两种方式,材料可选用竹弓棚 、镀锌钢丝棚、钢管棚等,其 中 竹 弓 棚 成 本 在 1500 ~ 2000元 / 亩 , 镀 锌 钢 丝 棚 成 本 在5000 ~ 6000 元 / 亩,钢管避雨棚在 10000 元 / 亩以上 。避雨栽培能够显著减轻病虫害发生 ,提高果实品质 ,应用面积逐年增多。

        四、花果精细管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消费者,不仅对葡萄的内在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也会对葡萄的外观有较高的要求 ,这就间接对葡萄的花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葡萄的花果管理主要是整形 、修穗 、疏果、套袋等。生产中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 分层间疏法 。 副穗去除后保留 3 ~ 4 个小穗,疏去 1 ~ 2 个小穗后,再保留 4 ~ 5 个小穗,再去掉穗尖。该方法整出的穗形一致,但用工较多 ,集约化生产模式不宜采用。

        2. 疏大留小法。 疏除上部多个较大果穗,只保留下部的几个较小果穗。此种方法在日本应用较多,由于下部小穗一般较紧,适于单穗包装的品种。

        3. 两剪拉臂法。 使用生长调节物质拉长果穗,坐果后疏去上部副穗,保留 5 ~ 6 个小穗,主穗轴保留 6 厘米~ 10 厘米即可。该方法工作效率高,果穗疏松一致 ,集约化生产模式宜采用。

        五、科学肥水管理

        1. 养分管理。 制定科学的葡萄园养分供应方案,应根据园地土壤条件和栽培品种的具体特点,逐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有利于品质形成。萌芽前适当施速效氮肥 ;花期可适当喷施硼肥  ;在幼果膨大期 ;可适当施氮肥 ;转色期后 ;可适当施速效磷钾肥  ;采果后施用有机肥。

        2. 水分管理。 葡萄的需水关键期主要是萌芽期 、幼果膨大期和越冬前,上述时期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